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导论 | 第10-21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0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三)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0页 |
(四)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20-21页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33页 |
(一)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1-27页 |
1、公共服务 | 第21-22页 |
2、基本公共服务 | 第22-23页 |
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23页 |
4、义务教育均等化的概念和内涵 | 第23-24页 |
5、义务教育均等化的衡量指标 | 第24-27页 |
(二)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7-33页 |
1、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27-30页 |
2、公共财政理论 | 第30-31页 |
3、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 | 第31-33页 |
三、东莞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分析——以义务教育为例 | 第33-56页 |
(一) 东莞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背景 | 第33页 |
(二) 东莞市义务教育均等化取得的成绩 | 第33-35页 |
1、逐年加大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 | 第33-34页 |
2、促进师资水平均衡发展 | 第34-35页 |
3、高标准创建教育强市,实现省教育强镇全覆盖 | 第35页 |
4、采用积分制尝试解决新莞人读书问题 | 第35页 |
(三) 东莞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分析——以义务教育为例 | 第35-53页 |
1、财政投入 | 第35-40页 |
2、办学条件 | 第40-45页 |
3、师资情况 | 第45-47页 |
4、学校对比 | 第47-48页 |
5、学生分布 | 第48-49页 |
6、问卷调查分析 | 第49-53页 |
(四) 东莞市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原因分析——以义务教育为例 | 第53-56页 |
1、镇街财权与事权划分不匹配 | 第53页 |
2、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 | 第53-54页 |
3、缺乏统一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 第54页 |
4、政绩考核体系对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影响 | 第54-55页 |
5、缺乏积分制长效机制 | 第55-56页 |
四、东莞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建议——以义务教育为例 | 第56-61页 |
(一) 根据财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完善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 | 第56页 |
(二) 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 第56-57页 |
(三) 建立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 | 第57-58页 |
1、统一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标准 | 第57页 |
2、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和合作培训机制 | 第57-58页 |
(四) 建立义务教育均等化的考评机制 | 第58-59页 |
(五) 妥善安排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 第59-61页 |
1、完善积分制入学制度 | 第59-60页 |
2、建立多元化义务教育供给机制 | 第60页 |
3、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 | 第60-61页 |
五、结论 | 第61-62页 |
注释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录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