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41页 |
1 肿瘤细胞的检测 | 第10-15页 |
1.1 肿瘤的概述 | 第10页 |
1.2 肿瘤细胞检测的经典方法 | 第10-11页 |
1.3 肿瘤标志物在癌症诊断与治疗中的意义 | 第11-15页 |
1.3.1 肿瘤标志物分类 | 第11-12页 |
1.3.2 基于唾液酸识别的肿瘤标志物检测 | 第12-13页 |
1.3.3 基于核酸适配体识别的肿瘤标志物检测 | 第13-15页 |
2 基于纳米材料的肿瘤细胞检测 | 第15-30页 |
2.1 纳米材料的简介 | 第16页 |
2.2 荧光二氧化硅纳米探针的构建与生物分析应用 | 第16-23页 |
2.2.1 荧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简介 | 第16-17页 |
2.2.2 荧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优点 | 第17页 |
2.2.3 二氧化硅粒子包覆荧光材料的类型 | 第17-18页 |
2.2.4 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 | 第18-19页 |
2.2.4.1 反相微乳法 | 第18页 |
2.2.4.2 Stober法 | 第18-19页 |
2.2.5 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生物功能化 | 第19页 |
2.2.6 点击化学表面功能化 | 第19-21页 |
2.2.6.1 在合成方面的应用 | 第21页 |
2.2.6.2 在表面方面的应用 | 第21页 |
2.2.6.3 在纳米材料方面的应用 | 第21页 |
2.2.7 荧光氧化硅纳米粒子的生物应用 | 第21-23页 |
2.2.7.1 荧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在分析检测方面的应用 | 第22页 |
2.2.7.2 荧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在细胞成像和诊断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2.3 纳米金的构建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 第23-30页 |
2.3.1 纳米金的概述 | 第23页 |
2.3.2 纳米金的制备 | 第23-24页 |
2.3.3 纳米金的生物功能化 | 第24-25页 |
2.3.4 纳米金比色法在生物分析的应用 | 第25-27页 |
2.3.4.1 纳米金用于DNA检测 | 第25-26页 |
2.3.4.2 纳米金用于小分子检测 | 第26页 |
2.3.4.3 纳米金用于金属离子检测 | 第26-27页 |
2.3.4.4 纳米金用于蛋白质分析 | 第27页 |
2.3.4.5 纳米金用于细胞分析 | 第27页 |
2.3.5 核酸酶辅助纳米金的比色法研究 | 第27-30页 |
3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30-31页 |
4 参考文献 | 第31-41页 |
第二章 基于点击化学的硼酸修饰荧光纳米硅球及细胞表面唾液酸成像研究 | 第41-55页 |
1 引言 | 第41-42页 |
2 实验部分 | 第42-44页 |
2.1 试剂和材料 | 第42页 |
2.2 仪器 | 第42页 |
2.3 荧光纳米硅球(FSNPs)的合成 | 第42-43页 |
2.4 合成苯硼酸标记的荧光纳米硅球(PBA-FSNPs) | 第43页 |
2.5 细胞培养 | 第43页 |
2.6 细胞毒性实验 | 第43-44页 |
2.7 激光扫描共聚焦成像实验 | 第4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1页 |
3.1 PBA-FSNPs的合成和用于细胞唾液酸成像的原理 | 第44-45页 |
3.2 FSNPs和PBA-FSNPs的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表征 | 第45-47页 |
3.3 FSNPs和PBA-FSNPs的透射电镜、粒径表征 | 第47页 |
3.4 FSNPs和PBA-FSNPs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 | 第47-48页 |
3.5 FSNPs和PBA-FSNPs的Zeta电势表征 | 第48-49页 |
3.6 PBA-FSNPs探针对活细胞唾液酸成像 | 第49-50页 |
3.7 PBA-FSNPs探针生物相容性分析 | 第50-51页 |
4 结论 | 第51-52页 |
5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第三章 基于循环酶切信号放大和适配体构象变换的比色法检测肿瘤细胞的研究 | 第55-69页 |
1 引言 | 第55-56页 |
2 实验部分 | 第56-58页 |
2.1 试剂与材料 | 第56-57页 |
2.2 仪器 | 第57页 |
2.3 纳米金的制备 | 第57页 |
2.4 合成巯基DNA功能化的纳米金 | 第57-58页 |
2.5 细胞培养 | 第58页 |
2.6 比色法条件优化和可视化检测肿瘤细胞 | 第5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6页 |
3.1 基于循环酶切信号放大和适配体构象变换的比色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原理 | 第58-60页 |
3.2 AuNPs和DNA1-AuNPs的表征 | 第60页 |
3.3 循环酶切信号放大检测肿瘤细胞的可行性 | 第60-61页 |
3.4 适配体探针结构的优化 | 第61-62页 |
3.5 内切酶用量对比色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影响 | 第62-63页 |
3.6 循环酶切信号放大时间对比色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影响 | 第63-64页 |
3.7 基于循环酶切信号放大的比色法检测目标肿瘤细胞 | 第64-66页 |
4 结论 | 第66页 |
5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在硕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