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第2章 恒温下混煤燃烧动力学研究 | 第15-23页 |
2.1 引言 | 第15页 |
2.2 实验系统及分析方法 | 第15-17页 |
2.2.1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15-16页 |
2.2.2 分析方法 | 第16-1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17-21页 |
2.3.1 掺混比的影响 | 第17-18页 |
2.3.2 煤种的影响 | 第18-19页 |
2.3.3 低温下燃烧 | 第19-20页 |
2.3.4 氧浓度的影响 | 第20-21页 |
2.4 恒温燃烧动力学参数计算 | 第21-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恒温下水蒸气对煤焦燃烧特性影响 | 第23-32页 |
3.1 引言 | 第23-24页 |
3.2 实验系统及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3.2.1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24页 |
3.2.2 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5-29页 |
3.3.1 水蒸气对煤焦失重速率的影响 | 第25-26页 |
3.3.2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26页 |
3.3.3 二氧化碳的影响 | 第26-27页 |
3.3.4 煤种的影响 | 第27-28页 |
3.3.5 氧气浓度的影响 | 第28-29页 |
3.4 反应动力学计算 | 第29-31页 |
3.4.1 均相模型和缩核模型 | 第29-30页 |
3.4.2 随机孔模型 | 第30页 |
3.4.3 模型计算结果 | 第30-3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恒温下混煤燃烧 NO、SO_2生成特性研究 | 第32-45页 |
4.1 引言 | 第32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4.2.1 实验测量内容 | 第32-33页 |
4.2.2 分析方法 | 第33页 |
4.3 NO 排放特性 | 第33-39页 |
4.3.1 单煤 NO 排放特性 | 第33-37页 |
4.3.2 不同掺混比 | 第37-38页 |
4.3.3 不同煤种掺混 | 第38页 |
4.3.4 混煤不同温度 | 第38-39页 |
4.4 SO_2生成特性 | 第39-43页 |
4.4.1 单煤 SO_2生成特性 | 第39-41页 |
4.4.2 不同掺混比 | 第41-42页 |
4.4.3 不同煤种掺混 | 第42-43页 |
4.4.4 混煤不同温度 | 第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5章 混煤灰熔融特性及灰熔点预测 | 第45-57页 |
5.1 引言 | 第45页 |
5.2 煤灰熔融过程中矿物演变特性 | 第45-51页 |
5.2.1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45-47页 |
5.2.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1页 |
5.3 基于熔融特性的灰熔点预测模型 | 第51-56页 |
5.3.1 模型假设 | 第51-53页 |
5.3.2 具体建模步骤 | 第53-54页 |
5.3.3 预测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下一步工作 | 第57-59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57-58页 |
6.2 下一步工作建议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