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3-30页 |
一. 材料 | 第13-15页 |
1.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13页 |
2. 主要实验药品和试剂 | 第13-14页 |
3. 实验动物 | 第14-15页 |
二. 实验方法 | 第15-30页 |
1. 实验分组 | 第15页 |
2. 猪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 第15-17页 |
3. 标本采集和检测指标 | 第17-29页 |
4. 统计学处理 | 第29-30页 |
结果 | 第30-39页 |
一. 动物资料 | 第30页 |
二. 肺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30-34页 |
三. 肺组织湿干重比(W/D)和肺通透性指数的变化 | 第34页 |
四. 各组血气变化 | 第34页 |
五. 静态顺应性和气道阻力的变化 | 第34-35页 |
六. 肺组织和血浆SOD、MDA、MPO的变化 | 第35-37页 |
七. 肺组织CSE活性和血浆H_2S的变化 | 第37-39页 |
讨论 | 第39-42页 |
一. 动物的选择和肠缺血再灌注所致肺损伤模型的建立 | 第39页 |
二.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和其导致肺损伤的机制 | 第39-40页 |
三. 丙泊酚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40-42页 |
四. H_2S/CSE体系在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 | 第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综述 | 第47-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