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固体废弃物渗流—压缩—降解过程的模拟研究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我国填埋场渗沥液产生现状 | 第13-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1.3.1 渗沥液运移方面的研究 | 第15-20页 |
1.3.2 多场耦合的研究 | 第20页 |
1.3.3 渗沥液产量计算方面的研究 | 第20-23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4.2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垃圾基本特性总结与回顾 | 第26-48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垃圾的基本物理性质 | 第26-30页 |
2.2.1 垃圾的基本组成 | 第26-28页 |
2.2.2 垃圾的含水率 | 第28-29页 |
2.2.3 垃圾的颗粒比重 | 第29-30页 |
2.3 垃圾的降解特性 | 第30-33页 |
2.3.1 有机质固体损失的探讨 | 第31-32页 |
2.3.2 降解产液特性 | 第32-33页 |
2.4 垃圾持水特性 | 第33-37页 |
2.4.1 垃圾中水的转运机制 | 第33-34页 |
2.4.2 持水曲线 | 第34-36页 |
2.4.3 田间持水量 | 第36-37页 |
2.5 垃圾的水力特性 | 第37-40页 |
2.5.1 垃圾的饱和渗透系数 | 第37-39页 |
2.5.2 垃圾的非饱和渗透系数 | 第39-40页 |
2.6 垃圾的压缩特性 | 第40-46页 |
2.6.1 垃圾压缩机理 | 第40-41页 |
2.6.2 垃圾的主压缩特性 | 第41-43页 |
2.6.3 垃圾的次压缩特性 | 第43-45页 |
2.6.4 生化降解与次压缩相关性 | 第45-46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垃圾填埋单元的模拟 | 第48-76页 |
3.1 引言 | 第48页 |
3.2 垃圾的渗流、压缩、降解过程分解 | 第48-49页 |
3.3 垃圾渗流、渗流-压缩耦合分析工具 | 第49-54页 |
3.3.1 SEEP/W有限元软件 | 第49-52页 |
3.3.2 ABAQUS软件流固耦合模块 | 第52-54页 |
3.3.3 研究目标的获得方法 | 第54页 |
3.4 一维分析模型的建立及模拟方法 | 第54-57页 |
3.4.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4-55页 |
3.4.2 模拟方法 | 第55-57页 |
3.5 渗流、压缩、降解过程分析及模型对比验证 | 第57-64页 |
3.5.1 考虑降解的渗流-压缩过程分析 | 第57-60页 |
3.5.2 不同降雨条件的对比 | 第60-62页 |
3.5.3 不同分析方法的对比 | 第62-64页 |
3.6 参数分析 | 第64-71页 |
3.6.1 初始含水率的影响 | 第64-66页 |
3.6.2 初始压缩指数的影响 | 第66-67页 |
3.6.3 降雨入渗强度的影响 | 第67-69页 |
3.6.4 降解速率的影响 | 第69-71页 |
3.7 案例分析 | 第71-75页 |
3.7.1 威斯康星大学模型试验简介 | 第71页 |
3.7.2 分析模型及参数取值 | 第71-74页 |
3.7.3 分析结果 | 第74-75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四章 填埋场渗沥液导排量和水位的模拟 | 第76-88页 |
4.1 引言 | 第76页 |
4.2 填埋场渗沥液产生及水位雍高机理 | 第76-77页 |
4.3 填埋场一维分析模型及计算流程 | 第77-78页 |
4.4 不同导排条件的对比 | 第78-83页 |
4.4.1 导排良好与完全淤堵时的对比 | 第79-80页 |
4.4.2 导排良好与中度淤堵的对比 | 第80-83页 |
4.5 参数分析 | 第83-87页 |
4.5.1 分析模型分层厚度的影响 | 第83页 |
4.5.2 初始含水率的影响 | 第83-84页 |
4.5.3 降雨入渗强度的影响 | 第84-85页 |
4.5.4 作业方式的影响 | 第85-8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五章 工程应用 | 第88-108页 |
5.1 引言 | 第88页 |
5.2 上海老港填埋场示范工程 | 第88-96页 |
5.2.1 工程简介 | 第88-90页 |
5.2.2 分析模型及参数取值 | 第90-94页 |
5.2.3 水位计算结果 | 第94-96页 |
5.3 上海老港填埋场四期工程 | 第96-101页 |
5.3.1 工程简介 | 第96-97页 |
5.3.2 分析模型及参数取值 | 第97-99页 |
5.3.3 分析结果 | 第99-101页 |
5.4 成都长安填埋场增容工程 | 第101-107页 |
5.4.1 工程概况 | 第101-103页 |
5.4.2 分析模型及参数取值 | 第103-106页 |
5.4.3 分析结果 | 第106-10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08-11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08-109页 |
6.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6页 |
附录 作者简历及相关科研成果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