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性空间场所精神表达的策略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 第10-11页 |
| 1.4 本文研究对象以及范围 | 第11-12页 |
| 1.4.1 场所精神 | 第11-12页 |
| 1.4.2 纪念性空间 | 第12页 |
| 1.5 研究方法及结构 | 第12-15页 |
| 1.5.1 资料收集与实地调研 | 第12页 |
| 1.5.2 文章结构及框架 | 第12-15页 |
| 2 场所精神与纪念性空间相关理论概述 | 第15-19页 |
| 2.1 场所精神概述 | 第15-16页 |
| 2.1.1 场所 | 第15页 |
| 2.1.2 场所精神 | 第15页 |
| 2.1.3 场所精神的产生背景 | 第15页 |
| 2.1.4 场所精神的哲学渊源 | 第15-16页 |
| 2.1.5 场所精神的特征 | 第16页 |
| 2.2 纪念性空间概述 | 第16-18页 |
| 2.2.1 纪念性空间的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 2.2.2 纪念性空间的历史沿革 | 第17-18页 |
| 2.2.3 纪念性空间的特征 | 第18页 |
| 2.3 场所精神与纪念性空间关联性 | 第18-19页 |
| 2.3.1 纪念意义的存在以场所精神为基石 | 第18页 |
| 2.3.2 场所精神是纪念性空间设计的目标 | 第18-19页 |
| 3 纪念性空间场所精神的生成机制 | 第19-29页 |
| 3.1 纪念的本体溯源——从记忆到纪念 | 第19-21页 |
| 3.1.1 记忆——身体的本能反应 | 第19-20页 |
| 3.1.2 回忆——能动性心理活动 | 第20页 |
| 3.1.3 纪念——社会化历史印记 | 第20-21页 |
| 3.2 纪念心理的生成 | 第21-25页 |
| 3.2.1 对“存在”的强调 | 第21-24页 |
| 3.2.2 对伦理道德的标榜认同 | 第24-25页 |
| 3.3 纪念场所的生成 | 第25-28页 |
| 3.3.1 边界——纪念场所的范围限定 | 第25页 |
| 3.3.2 路径——纪念主体的行进指向 | 第25-26页 |
| 3.3.3 中心——纪念表现的集中焦点 | 第26-27页 |
| 3.3.4 实体——纪念信息的传达载体 | 第27-28页 |
| 3.4 纪念主体与纪念客体的互动 | 第28页 |
| 3.5 纪念意义与场所精神的生成 | 第28-29页 |
| 4 纪念性空间场所精神表达的影响因素 | 第29-50页 |
| 4.1 纪念性空间的主题意象定位 | 第29-32页 |
| 4.1.1 宁静——解读沉思与反思 | 第29-30页 |
| 4.1.2 永恒——生命与灵魂的阐释 | 第30-31页 |
| 4.1.3 神圣——来自彼岸的神灵敬仰 | 第31-32页 |
| 4.2 纪念主体的场所体验 | 第32-36页 |
| 4.2.1 知觉体验——媒介刺激引发知觉感受 | 第33-35页 |
| 4.2.2 情感体验——纪念信息引发情绪反应 | 第35-36页 |
| 4.2.3 行动体验——公众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 第36页 |
| 4.3 纪念场所立足地的地域环境 | 第36-38页 |
| 4.3.1 自然环境 | 第36-37页 |
| 4.3.2 人文环境 | 第37-38页 |
| 4.4 纪念场所的空间叙事方式 | 第38-42页 |
| 4.4.1 纪念性空间叙事的组织形式 | 第39页 |
| 4.4.2 纪念性空间叙事的组织序列 | 第39-42页 |
| 4.5 纪念信息物化载体及其形态 | 第42-50页 |
| 4.5.1 纪念信息物化载体存在形式 | 第42-44页 |
| 4.5.2 纪念信息物化载体表现形态 | 第44-50页 |
| 5 纪念性空间场所精神表达的策略 | 第50-80页 |
| 5.1 诠释纪念对象内涵追寻场所意境 | 第50-53页 |
| 5.1.1 意义的象征 | 第50-52页 |
| 5.1.2 隐喻中移情 | 第52-53页 |
| 5.2 以体验为先导注重整体感知 | 第53-60页 |
| 5.2.1 静态的多元影射体验 | 第53-57页 |
| 5.2.2 动态空间情结体验 | 第57页 |
| 5.2.3 多样化路径体验 | 第57-59页 |
| 5.2.4 纪念时间的绵延与记忆沉淀 | 第59-60页 |
| 5.3 楔入地域接纳整合在场因子 | 第60-71页 |
| 5.3.1 接纳整合自然因子与自然神遇 | 第60-64页 |
| 5.3.2 辨析平衡周边关系与邻互照互应 | 第64-66页 |
| 5.3.3 延续地域文脉与历史对话 | 第66-69页 |
| 5.3.4 提炼并引入纪念性的“原型” | 第69-71页 |
| 5.4 时空演绎——蒙太奇手法的空间叙事编排 | 第71-73页 |
| 5.5 纪念信息载体形态的纪念性表达 | 第73-80页 |
| 5.5.1 通过载体的“形式”表达 | 第73-74页 |
| 5.5.2 通过载体的“界面”表达 | 第74-75页 |
| 5.5.3 通过载体的“体量”表达 | 第75-80页 |
| 6 结语 | 第80-82页 |
| 致谢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