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图录 | 第11-12页 |
表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论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3 论文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 第15-17页 |
1.3.1 论文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5-16页 |
1.3.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6-17页 |
1.4 论文结构和安排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相关工作 | 第19-29页 |
2.1 数据挖掘技术 | 第19-20页 |
2.1.1 数据挖掘的定义 | 第19页 |
2.1.2 数据挖掘的过程 | 第19-20页 |
2.2 聚类分析 | 第20-26页 |
2.2.1 聚类分析定义 | 第20页 |
2.2.2 聚类算法的典型要求 | 第20-21页 |
2.2.3 聚类算法分类 | 第21-23页 |
2.2.4 重点介绍的聚类算法 | 第23-26页 |
2.3 数据流聚类分析 | 第26-28页 |
2.3.1 数据流聚类的含义 | 第26页 |
2.3.2 数据流聚类算法的特点 | 第26-27页 |
2.3.3 典型数据流聚类分析算法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基于混合测度的仿射传播聚类算法 | 第29-41页 |
3.1 问题的提出 | 第29页 |
3.2 基于混合测度的仿射传播聚类算法(APCHM) | 第29-34页 |
3.2.1 基于流形距离核的全局测度 | 第30页 |
3.2.2 基于局部密度信息的核参数调整 | 第30-33页 |
3.2.3 APCHM 算法描述 | 第33页 |
3.2.4 算法分析 | 第33-34页 |
3.3 APCHM 算法的并行化处理(P-APCHM) | 第34-36页 |
3.3.1 并行仿射聚类算法 | 第34页 |
3.3.2 并行仿射聚类算法实现步骤 | 第34-35页 |
3.3.3 算法复杂度分析 | 第35-36页 |
3.4 仿真分析 | 第36-40页 |
3.4.1 实验数据 | 第36-37页 |
3.4.2 评价准则 | 第37-38页 |
3.4.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基于仿射传播的进化数据流聚类算法 | 第41-55页 |
4.1 问题的提出 | 第41页 |
4.2 StrDenAP 算法框架及相关概念 | 第41-43页 |
4.2.1 算法框架 | 第41-42页 |
4.2.2 相关概念 | 第42-43页 |
4.3 StrDenAP 算法详细描述 | 第43-48页 |
4.3.1 初始聚类 | 第43-44页 |
4.3.2 在线微簇维护更新 | 第44-45页 |
4.3.3 改进 NewWAP 算法模型重建 | 第45-47页 |
4.3.4 离线聚类处理 | 第47-48页 |
4.4 StrDenAP 算法的整体流程 | 第48页 |
4.5 算法性能分析 | 第48-54页 |
4.5.1 实验环境与参数选择 | 第48-49页 |
4.5.2 NewWAP 算法聚类质量 | 第49-50页 |
4.5.3 StrDenAP 聚类质量评价 | 第50-52页 |
4.5.4 有噪声 StrDenAP 聚类质量评价 | 第52页 |
4.5.5 执行时间 | 第52-53页 |
4.5.6 伸缩性测试 | 第53页 |
4.5.7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53-5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分布式环境下 STRDENAP 算法应用机制 | 第55-67页 |
5.1 问题的提出 | 第55页 |
5.2 相关概念和算法思想 | 第55-57页 |
5.2.1 分布式数据流网络结构 | 第55-56页 |
5.2.2 基本窗口模型 | 第56-57页 |
5.2.3 D-StrDenAP 基本思想 | 第57页 |
5.3 分布式数据流的应用机制 D-StrDenAP | 第57-59页 |
5.3.1 局部站点处理模块 | 第57-58页 |
5.3.2 中心站点处理和异常信息发现模块 | 第58-59页 |
5.3.3 接受更新处理模块 | 第59页 |
5.4 算法性能分析 | 第59-63页 |
5.4.1 实验环境 | 第59页 |
5.4.2 聚类质量评价 | 第59-61页 |
5.4.3 通信代价分析 | 第61页 |
5.4.4 执行时间分析 | 第61-63页 |
5.5 D-StrDenAP 应用到异常信息样本检测系统中的效果评估 | 第63-6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结束语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