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1页 |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 ·选择本研究课题的缘起 | 第8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假设 | 第9-11页 |
| ·本文所用的研究方法 | 第9页 |
| ·本文的理论假设 | 第9-11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所用的理论 | 第11-19页 |
| ·国内外有关农村社区以及建设目标的分析 | 第11-12页 |
| ·什么是农村社区 | 第11-12页 |
| ·有关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界定 | 第12页 |
| ·农村社会变迁的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 ·有关社会变迁的相关文献 | 第12-13页 |
| ·国内外学者对我国农村变迁的动力分析 | 第13-14页 |
| ·建国以来社会管理体制的变迁是农村社区变迁的重要视角 | 第14-16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9页 |
| ·对生产方式的界定 | 第16-17页 |
| ·社区意识 | 第17页 |
| ·社区文化 | 第17页 |
| ·社区管理体制 | 第17-19页 |
| 第三章、T 村建国以来所发经历的变迁及其分析 | 第19-40页 |
| ·T 村的现状 | 第19-20页 |
| ·T 村建国以来所经历的变迁及其分析 | 第20-34页 |
| ·1949 年—1957 年T 村所所经历的变迁 | 第20-23页 |
| ·1958 年—1980 年T 村所经历的变迁 | 第23-25页 |
| ·1981—1991 年T 村所经历的变迁 | 第25-29页 |
| ·1992 年至今T 村所经历的变迁 | 第29-34页 |
| ·对T 村建国以来变迁的分析 | 第34-40页 |
| ·生产方式出现“去内卷化”趋势 | 第34-36页 |
| ·社区意识出现不断增强 | 第36-37页 |
| ·风俗习惯日得以延续并日渐繁荣 | 第37-38页 |
| ·社区管理体制为适应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而不断调整 | 第38-40页 |
| 第四章、T 村开始由“亚社区”向社会生活共同体转型 | 第40-44页 |
| ·“亚社区”的界定及其普遍分析价值 | 第40-41页 |
| ·建国以来T 村开始从“亚社区”向社会生活共同体转型 | 第41-44页 |
| ·T 村的结构要素不断完备 | 第41-42页 |
|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促使T 村逐渐发挥其正常的社会功能 | 第42页 |
| ·农业经济向“无增长有发展”的道路转变是T 村得以延续的基础 | 第42-44页 |
| 第五章 T 村朝着社会生活共同体转型的动因分析 | 第44-49页 |
| ·T 村生产方式“去内卷化”的动因分析 | 第44-46页 |
| ·户籍制度的松动是生产方式出现“去内卷化”趋势的制度基础 | 第44页 |
| ·土地产权制度实施机制的变迁是促使生产方式“去内卷化”重要原因 | 第44-46页 |
| ·T 村风俗习惯得以延续并繁荣的动因分析 | 第46-47页 |
| ·T 村村民社区意识得以增强的动因分析 | 第47页 |
| ·促使T 村变迁的机理分析 | 第47-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个人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