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2页 |
1.1 课题研究依据 | 第8-9页 |
1.2 学术价值与意义 | 第9页 |
1.3 课题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技术路线 | 第9-12页 |
1.3.1 本课题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9-1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第二章 符号学理论 | 第12-17页 |
2.1 符号学理论的提出及发展 | 第12-13页 |
2.1.1 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 | 第12页 |
2.1.2 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 | 第12-13页 |
2.1.3 恩斯特.卡西尔和苏珊.朗格的符号学理论 | 第13页 |
2.2 视觉符号的符号学分类 | 第13-14页 |
2.2.1 静态符号 | 第13-14页 |
2.2.2 动态符号 | 第14页 |
2.3 符号的基本属性 | 第14-15页 |
2.3.1 符号的任意多样性 | 第14页 |
2.3.2 符号的社会性 | 第14-15页 |
2.4 符号的功能 | 第15页 |
2.4.1 符号的指代和表义功能 | 第15页 |
2.4.2 符号的自律和认识功能 | 第15页 |
2.5 符号学在医院视觉识别设计研究中的重要性 | 第15-1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三章 医院视觉识别设计的符号学分析 | 第17-25页 |
3.1 医院视觉识别系统的内涵 | 第17页 |
3.2 医院视觉识别符号的语义解析 | 第17-18页 |
3.2.1 功能性语义 | 第17页 |
3.2.2 指示性语义 | 第17-18页 |
3.2.3 象征性语义 | 第18页 |
3.3 医院视觉识别设计的基本内容 | 第18-20页 |
3.3.1 基础要素系统 | 第18-19页 |
3.3.2 应用要素系统 | 第19-20页 |
3.4 医院视觉识别设计中视觉符号的分析 | 第20-23页 |
3.4.1 医院视觉识别设计中的静态符号分析 | 第21-22页 |
3.4.2 医院视觉识别设计中的动态符号分析 | 第22-23页 |
3.5 肿瘤医院推行视觉识别系统的必要性 | 第23-24页 |
3.5.1 专科医院与综合医院的区分 | 第23页 |
3.5.2 关注特殊群体,满足多元化需求 | 第23页 |
3.5.3 树立肿瘤专科性医院的品牌形象 | 第23-2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4章 医院视觉识别设计的调研分析 | 第25-45页 |
4.1 综合医院的标识导向调研分析 | 第25页 |
4.2 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医院视觉识别调研 | 第25-31页 |
4.3 肿瘤医院视觉识别系统及导向系统现有状况的初步考察 | 第31-39页 |
4.3.1 肿瘤医院个案的调研情况分析 | 第31-38页 |
4.3.2 肿瘤医院现有形象和标识系统存在的具体问题汇总 | 第38-39页 |
4.4 肿瘤医院视觉识别系统受众分析 | 第39-42页 |
4.4.1 受众特点 | 第39-41页 |
4.4.2 受众的符号认知特点 | 第41-42页 |
4.5 肿瘤专科医院视觉识别设计的需求分析 | 第42-44页 |
4.5.1 肿瘤病人的需求分析 | 第42-43页 |
4.5.2 医护人员的需求分析 | 第43页 |
4.5.3 病患家属的需求分析 | 第43-4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肿瘤医院视觉识别的符号化设计方法 | 第45-54页 |
5.1 肿瘤医院视觉识别设计的整体设计定位及策略 | 第45-46页 |
5.2 文字性视觉符号设计 | 第46-48页 |
5.2.1 字体符号的选择 | 第47页 |
5.2.2 标识的排版定位 | 第47-48页 |
5.3 图形性视觉符号设计 | 第48-50页 |
5.3.1 图形性视觉符号代表的意义 | 第48-49页 |
5.3.2 点、线、面的情感表现 | 第49-50页 |
5.4 色彩系统设计 | 第50-53页 |
5.4.1 色彩的医疗功用 | 第52页 |
5.4.2 导向标识色彩的应用 | 第52-5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基于符号学的肿瘤医院视觉识别设计原则运用与设计实例分析 | 第54-61页 |
6.1 视知觉的交互化 | 第54-56页 |
6.1.1 “视”—“物态”美感 | 第54-55页 |
6.1.2 “知”-“精神”体验 | 第55-56页 |
6.2 民族文化元素的运用 | 第56-58页 |
6.2.1 地域性的风格表现 | 第56-57页 |
6.2.2 传统书法、水墨的赋予 | 第57-58页 |
6.3 自然元素的运用 | 第58-59页 |
6.4 整体统一性的把握 | 第59-6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附录A 图表清单 | 第66-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