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31页 |
1.1 前沿 | 第10-11页 |
1.2 钠离子嵌入材料研究现状 | 第11-21页 |
1.2.1 负极材料 | 第11-15页 |
1.2.2 极材料 | 第15-21页 |
1.3 锰酸钠材料研究现状 | 第21-27页 |
1.3.1 锰酸钠的结构 | 第21-23页 |
1.3.2 锰酸钠的合成方法 | 第23-26页 |
1.3.3 锰酸钠的应用 | 第26-27页 |
1.4 混合电容器概述 | 第27-29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9-30页 |
1.6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30-31页 |
第2章 实验试剂及研究方法 | 第31-37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31页 |
2.2 实验主要仪器 | 第31-32页 |
2.2.1 马弗炉 | 第31-32页 |
2.2.2 电化学工作站 | 第32页 |
2.2.3 其它仪器 | 第32页 |
2.3 材料的物理性能表征 | 第32-34页 |
2.3.1 TG-DSC分析 | 第32-33页 |
2.3.2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3页 |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33-34页 |
2.3.4 BET及孔径分布测试 | 第34页 |
2.4 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34-35页 |
2.4.1 恒流充放电测试 | 第34页 |
2.4.2 交流阻抗测试 | 第34-35页 |
2.4.3 循环伏安测试 | 第35页 |
2.5 电极片的制备及电池的组装 | 第35-37页 |
2.5.1 电极片的制备 | 第35-36页 |
2.5.2 电池的组装 | 第36-37页 |
第3章 Na_4Mn_9O_(18)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第37-48页 |
3.1 概述 | 第37页 |
3.2 固相法制备Na_4Mn_9O_(18) | 第37-42页 |
3.2.1 材料合成 | 第38页 |
3.2.2 Na_4Mn_9O_(18)材料的表征 | 第38-40页 |
3.2.3 Na_4Mn_9O_(18)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40-42页 |
3.3 溶胶凝胶法制备Na_4Mn_9O_(18) | 第42-46页 |
3.3.1 材料制备 | 第42页 |
3.3.2 Na_4Mn_9O_(18)材料的表征 | 第42-44页 |
3.3.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4-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AC/Na_2SO_4/Na_4Mn_9O_(18)混合电容器的性能研究 | 第48-56页 |
4.1 概述 | 第48页 |
4.2 电极片的制备以及电池组装 | 第48-49页 |
4.3 电极材料的表征 | 第49-50页 |
4.3.1 正极材料Na_4Mn_9O_(18)的SEM图 | 第49页 |
4.3.2 负极活性炭材料的SEM图 | 第49-50页 |
4.4 AC/Na_2SO_4/Na_4Mn_9O_(18)的性能研究 | 第50-55页 |
4.4.1 正负极活性物质质量比的选择 | 第50-51页 |
4.4.2 恒流充放电性能研究 | 第51页 |
4.4.3 电流大小对混合电容器性能的影响 | 第51-53页 |
4.4.4 循环寿命测试 | 第53-54页 |
4.4.5 交流阻抗测试 | 第54-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层状Na_(0.7)MnO_(2.05)的制备及其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 | 第56-68页 |
5.1 概述 | 第56-57页 |
5.2 材料的合成 | 第57页 |
5.3 锰酸钠材料的表征 | 第57-60页 |
5.3.1 热重分析 | 第57-58页 |
5.3.2 结构分析 | 第58-59页 |
5.3.3 形貌分析 | 第59-60页 |
5.4 锰酸钠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60-63页 |
5.4.1 Na_(0.7)MnO_(2.05)三电极恒流充放电测试 | 第61-62页 |
5.4.2 循环伏安测试 | 第62-63页 |
5.5 Na_(0.7)MnO_(2.05)/AC混合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3-66页 |
5.5.1 正负极活性物质质量比的选择 | 第63-64页 |
5.5.2 恒流充放电测试 | 第64页 |
5.5.3 电流大小对混合电容器性能的影响 | 第64-65页 |
5.5.4 Na_(0.7)MnO_(2.05)/NaSO_4/AC混合电容器的循环寿命测试 | 第65-66页 |
5.5.5 交流阻抗测试 | 第6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69页 |
6.2 进一步工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