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引言 | 第8-9页 |
1.2 新风量理论 | 第9-11页 |
1.2.1 Yaglou 新风量理论 | 第9页 |
1.2.2 Fanger 新风量理论 | 第9-10页 |
1.2.3 Jokl 新风量理论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5页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不同法规对新风量需求的比较 | 第17-33页 |
2.1 美国 ASHRAE 通风标准 | 第17-27页 |
2.1.1 性能设计法 | 第18-20页 |
2.1.2 规定设计法 | 第20-27页 |
2.2 中国大陆 GB50736-2012 标准 | 第27-29页 |
2.3 台湾地区劳工安全卫生设施规则 | 第29页 |
2.4 日本空气调节手册 | 第29-30页 |
2.5 独立新风系统 | 第30页 |
2.6 办公建筑所需最小新风量的计算与比较 | 第30-3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IEQ 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33-41页 |
3.1 IEQ 因素的分析与确定 | 第33-35页 |
3.1.1 卡诺满意度模型分析 | 第33-34页 |
3.1.2 雷达图分析 | 第34-35页 |
3.2 室内空气品质评价指标的确定及其特性 | 第35-36页 |
3.2.1 室内空气品质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35-36页 |
3.2.2 室内空气品质评价指标的特性 | 第36页 |
3.3 室内热舒适性评价指标的确定及其计算及测量原理 | 第36-40页 |
3.3.1 热舒适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36-38页 |
3.3.2 预测平均评价 PMV 的计算及测量原理 | 第38-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实验研究 | 第41-58页 |
4.1 实验方法 | 第41-45页 |
4.2 实验空间及设备仪器 | 第45-49页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9-57页 |
4.3.1 二氧化碳浓度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49-54页 |
4.3.2 热舒适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54-55页 |
4.3.3 测试结果的再现性实验 | 第55-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数值模拟研究 | 第58-77页 |
5.1 数值计算理论及模拟软件介绍 | 第58-60页 |
5.1.1 数值计算的控制方程 | 第58页 |
5.1.2 数值计算的基本思想 | 第58-59页 |
5.1.3 模拟软件介绍 | 第59-60页 |
5.2 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模拟 | 第60-73页 |
5.2.1 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60-61页 |
5.2.2 数学模型及单值性条件的设定 | 第61页 |
5.2.3 模拟值与实验值的对比 | 第61-64页 |
5.2.4 各工况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64-71页 |
5.2.5 针对台湾新风标准改变房间高度时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71-73页 |
5.3 室内热舒适性模拟 | 第73-75页 |
5.3.1 数学物理模型的建立及边界条件的设定 | 第73页 |
5.3.2 数值模拟与实验值的对比 | 第73-74页 |
5.3.3 各工况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74-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7-7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