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1页 |
1.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9-10页 |
1.2 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10页 |
1.3 研究进展及意义 | 第10-11页 |
第2章 热河生物群及热河群发展历史回顾 | 第11-16页 |
2.1 热河生物群的生物区系、组成和分布 | 第12-13页 |
2.2 热河生物群的发展阶段 | 第13-16页 |
2.2.1 早期阶段研究 | 第13页 |
2.2.2 中期阶段研究 | 第13-15页 |
2.2.3 晚期阶段研究 | 第15-16页 |
第3章 黑龙江省西部含热河生物群地层剖面特征 | 第16-41页 |
3.1 研究区地层序列及特征 | 第18-33页 |
3.1.1 满克头鄂博组 J3m | 第18-20页 |
3.1.2 玛尼吐组 J3mn | 第20-21页 |
3.1.3 白音高老组(J3by) | 第21-23页 |
3.1.4 龙江组 K1l (01-23-0366) | 第23-27页 |
3.1.5 光华组 K1gn (01-23-0364) | 第27-29页 |
3.1.6 九峰山组 K1j (01-23-0360) | 第29-31页 |
3.1.7 甘河组 K1g(01-23-0355) | 第31-33页 |
3.2 研究区内岩性分析 | 第33-41页 |
3.2.1 火山旋回划分与岩石组成 | 第33-34页 |
3.2.2 岩石系列的确定 | 第34页 |
3.2.3 火山岩形成机制 | 第34-36页 |
3.2.4 火山岩同位素年龄 | 第36-41页 |
第4章 黑龙江省西部与辽西含热河生物群地层综合对比及时代 | 第41-48页 |
4.1 辽西地区地层剖面 | 第41-46页 |
4.1.1 沙河子组 Jsh | 第41-42页 |
4.1.2 义县组:Jky | 第42-45页 |
4.1.3 九佛堂组:Kj | 第45页 |
4.1.4 问题讨论 | 第45-46页 |
4.2 热河生物群时代归属 | 第46-48页 |
第5章 热河生物群类群分析及化石描述 | 第48-61页 |
5.1 热河生物群主要生物分子 | 第48-53页 |
5.1.1 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 | 第48-49页 |
5.1.2 戴氏狼鳍鱼(Lycoptera davidi) | 第49页 |
5.1.3 鸟类 | 第49-51页 |
5.1.4 被子植物 | 第51-52页 |
5.1.5 昆虫 | 第52-53页 |
5.1.6 脊椎动物 | 第53页 |
5.2 问题讨论 | 第53-54页 |
5.3 热河生物群的生物地层对比 | 第54-61页 |
5.3.1 辽西义县组生物组合特征 | 第56-57页 |
5.3.2 黑龙江省西部生物组合特征 | 第57-58页 |
5.3.3 热河生物群化石对比研究 | 第58-61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图版说明 | 第66-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