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4页 |
1.1 研究的缘由及意义 | 第7-9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3 该领域研究的相关综述 | 第10-14页 |
1.3.1 国外的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3 简要评述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公”与“私”的界定及儒法公私观的内涵与主旨 | 第14-18页 |
2.1 如何界定“公”与“私” | 第14-16页 |
2.1.1 “公”的解读 | 第14-15页 |
2.1.2 “公”与“私”相对 | 第15-16页 |
2.2 儒法公私观的内涵与主旨 | 第16-18页 |
2.2.1 儒家以民为本,重公义轻私利 | 第16页 |
2.2.2 法家注重德法结合,主张“立公废私” | 第16-18页 |
第三章 儒法公私观的形成与发展 | 第18-28页 |
3.1 儒法公私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 第18-20页 |
3.2 儒法公私观的理论来源 | 第20-22页 |
3.3 儒法公私观的演变 | 第22-25页 |
3.4 与其他时期的公私观比较 | 第25-26页 |
3.5 中西公私观对比 | 第26-28页 |
第四章 儒法公私观的区别与交锋 | 第28-35页 |
4.1 儒法公私观侧重点的异同 | 第28-29页 |
4.1.1 儒法二家都倡导“公” | 第28页 |
4.1.2 “公”与“私”是否绝对对立 | 第28-29页 |
4.2 儒法的价值取向有别 | 第29-33页 |
4.2.1 儒家公私观的价值取向 | 第29-32页 |
4.2.2 法家公私观的价值取向 | 第32-33页 |
4.3 儒法的理论贡献不同 | 第33-34页 |
4.4 后世儒家的观点与评价 | 第34-35页 |
第五章 儒法公私观比较的现实意义 | 第35-39页 |
5.1 儒法公私观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 第35-36页 |
5.1.1 儒法公私观的合理性 | 第35页 |
5.1.2 儒法公私观的局限性 | 第35-36页 |
5.2 儒法公私观比较的现实意义 | 第36-37页 |
5.3 如何建立和谐的公私观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