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1 水杨酸 | 第14页 |
1.2 水杨酸的生理效应及应用 | 第14-17页 |
1.2.1 医药方面 | 第14-15页 |
1.2.2 植物抗病方面 | 第15-16页 |
1.2.3 果蔬保鲜 | 第16页 |
1.2.4 化工中间体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对缓释水杨酸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3.1 微胶囊 | 第17-18页 |
1.3.2 脂质体 | 第18-19页 |
1.3.3 其他 | 第19页 |
1.4 微胶囊概述 | 第19-25页 |
1.4.1 微胶囊的基本概念 | 第20页 |
1.4.2 微胶囊的制备 | 第20-21页 |
1.4.3 喷雾干燥微胶囊化方法 | 第21-22页 |
1.4.4 微胶囊的释放机理 | 第22-24页 |
1.4.5 微胶囊的应用 | 第24-25页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5-27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β-CD/水杨酸微胶囊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第27-45页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8-34页 |
2.2.1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2.2.2 水杨酸微胶囊的制备 | 第29-30页 |
2.2.3 微胶囊中的水杨酸含量的测定 | 第30-31页 |
2.2.4 β-CD/水杨酸微胶囊的表征 | 第31-32页 |
2.2.5 β-CD/水杨酸微胶囊的抗氧化活性 | 第32-33页 |
2.2.6 理论计算 | 第33-3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4页 |
2.3.1 FTIR表征 | 第34-35页 |
2.3.2 TG表征 | 第35-37页 |
2.3.3 UV-Vis测定β-CD包结物的包结常数 | 第37-38页 |
2.3.4 NMR表征 | 第38-39页 |
2.3.5 β-CD包结物抗氧化活性分析 | 第39-40页 |
2.3.6 理论计算分析 | 第40-44页 |
2.4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壳寡糖/水杨酸微胶囊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 第45-68页 |
3.1 引言 | 第45-4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6-52页 |
3.2.1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 第46-47页 |
3.2.2 壳寡糖/水杨酸微胶囊的制备 | 第47-49页 |
3.2.3 壳寡糖/水杨酸微胶囊表征 | 第49页 |
3.2.4 壳寡糖/水杨酸微胶囊的缓释性研究 | 第49-50页 |
3.2.5 壳寡糖/水杨酸微胶囊的抑菌性研究 | 第50-5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6页 |
3.3.1 壳寡糖/水杨酸微胶囊制备工艺优化 | 第52-56页 |
3.3.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56-58页 |
3.3.3 FTIR表征 | 第58-59页 |
3.3.4 TG-DSC表征 | 第59-61页 |
3.3.5 形貌分析 | 第61-62页 |
3.3.6 粒径分析 | 第62-63页 |
3.3.7 壳寡糖/水杨酸微胶囊的缓释性研究结果 | 第63-65页 |
3.3.8 壳寡糖/水杨酸微胶囊的抑菌性研究结果 | 第65-66页 |
3.4 小结 | 第66-68页 |
第四章 水杨酸微胶囊与茶树油复配的抑菌性研究 | 第68-73页 |
4.1 前言 | 第68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68-69页 |
4.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68-69页 |
4.2.2 供试菌种 | 第69页 |
4.3 水杨酸微胶囊与TTO复配及抑菌研究 | 第69页 |
4.4 抑菌实验方法 | 第69-70页 |
4.4.1 菌种活化 | 第69页 |
4.4.2 抑菌圈测定方法 | 第69页 |
4.4.3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第69-70页 |
4.5 实验结果 | 第70-72页 |
4.5.1 抑菌圈实验结果 | 第70页 |
4.5.2 最低抑菌浓度(MIC)实验结果 | 第70-71页 |
4.5.3 水杨酸微胶囊与TTO复配的抑菌实验研究结果 | 第71-72页 |
4.6 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5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