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40页 |
一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1-15页 |
二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 第15-34页 |
(一)文献积累期 | 第15-19页 |
(二)近现代研究期 | 第19-34页 |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34-35页 |
四 若干概念的说明 | 第35-40页 |
第一章 商周族群迁徙及探索族群迁徙的主要途径 | 第40-76页 |
第一节 商周族群迁徙的类型 | 第40-44页 |
第二节 商周族群迁徙的原因 | 第44-52页 |
一 政治因素 | 第44-46页 |
二 经济因素 | 第46-48页 |
三 军事因素 | 第48-49页 |
四 自然环境因素 | 第49-52页 |
第三节 探索族群迁徙的五条途径 | 第52-76页 |
一 叙事性的文字记载 | 第52-57页 |
二 隐性的地名线索和“地名组群” | 第57-60页 |
三 人物传说和族群谱系 | 第60-62页 |
四 考古学文化的观察 | 第62-67页 |
五 出土信息明确的族氏铭文材料 | 第67-76页 |
第二章 商周地名与特殊的地名现象 | 第76-141页 |
第一节 地名文例与构词特点 | 第76-87页 |
一 地名文例与地名的确定 | 第77-81页 |
二 地名的构词特点 | 第81-87页 |
第二节 特殊的地名现象——“同地异名” | 第87-107页 |
一 更改地名 | 第88-97页 |
二 加缀成分 | 第97-103页 |
三 地名省称 | 第103-105页 |
四 族群活动与“同地异名”现象 | 第105-107页 |
第三节 特殊的地名现象——“异地同名” | 第107-141页 |
一 “异地同名”现象举例 | 第108-134页 |
二 “异地同名”成因的初步探讨 | 第134-141页 |
第三章 商周“族迁地随”现象研究 | 第141-220页 |
第一节 地名“完整式”播迁 | 第142-172页 |
第二节 地名“区别式”播迁 | 第172-199页 |
第三节 地名“复合式”播迁 | 第199-216页 |
第四节 由“族迁地随”到地名“外向式”播迁 | 第216-220页 |
第四章 基于“地名组群”和族系材料的族群迁徙探索 | 第220-269页 |
第一节 (?)、虞、吴三者关系及迁徙问题新探 | 第220-231页 |
一 殷周之际的虞和(?)——从“虞、芮质厥成”说起 | 第220-224页 |
二 “太伯奔吴”传说的史实补正 | 第224-227页 |
三 周代(?)、虞、吴的分封与徙封 | 第227-231页 |
第二节 豫东北和鲁西南、豫东地区的地名重名 | 第231-239页 |
一 “相土居商丘”的地望辨析 | 第232-235页 |
二 关联地名成组出现的意义 | 第235-239页 |
第三节 汾水流域和山东地区的族群交流 | 第239-252页 |
第四节 汾水流域和淮、汉地区的族群交流 | 第252-269页 |
结语 | 第269-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274-283页 |
附:出土文献著录书籍简称表 | 第283-284页 |
致谢 | 第284-285页 |
个人简历 | 第2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