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前言 | 第11-37页 |
1.1 浮游生物及其多样性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第11-13页 |
1.2 海洋浮游生物多样性改变与群落结构演变 | 第13-19页 |
1.2.1 海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 第13-14页 |
1.2.2 海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演变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14-15页 |
1.2.3 浮游植物多样性锐减与微藻有害藻华 | 第15-19页 |
1.3 大型海藻栽培与有害藻华防控及生态修复作用 | 第19-31页 |
1.3.1 大型海藻栽培概况 | 第19-21页 |
1.3.2 大型海藻的生物修复作用 | 第21-27页 |
1.3.3 大型海藻对浮游植物及其群落结构的作用 | 第27-31页 |
1.4 海洋浮游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 | 第31-35页 |
1.4.1 海洋浮游生物生态学研究的传统方法 | 第31-32页 |
1.4.2 海洋浮游生物生态现代研究方法 | 第32-35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5-37页 |
2 龙须菜规模栽培对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稳定作用 | 第37-75页 |
2.1 引言 | 第37-39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9-45页 |
2.2.1 站点设置 | 第39-40页 |
2.2.2 样品采集与环境理化因子测定 | 第40页 |
2.2.3 引物设计 | 第40-43页 |
2.2.4 DNA提取 | 第43-44页 |
2.2.5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与454焦磷酸测序 | 第44页 |
2.2.6 测序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4-45页 |
2.3 结果 | 第45-69页 |
2.3.1 龙须菜生物量及理化因子 | 第45-47页 |
2.3.2 28S rDNA焦磷酸测序结果 | 第47-50页 |
2.3.3 南澳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组成 | 第50-59页 |
2.3.4 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 | 第59-63页 |
2.3.5 栽培区与非栽培区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比较 | 第63-68页 |
2.3.6 影响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分析 | 第68-69页 |
2.4 讨论 | 第69-73页 |
2.4.1 龙须菜栽培对浮游生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的作用 | 第69页 |
2.4.2 不同浮游生物群落研究方法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 第69-71页 |
2.4.3 关于微微型浮游生物的重要性 | 第71-72页 |
2.4.4 影响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改变的主要环境因子 | 第72-73页 |
2.5 小结 | 第73-75页 |
3 龙须菜对藻华微藻的抑制作用 | 第75-94页 |
3.1 引言 | 第75-76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76-80页 |
3.2.1 有害藻华微藻培养 | 第76页 |
3.2.2 大型海藻龙须菜的采集与培养 | 第76-77页 |
3.2.3 龙须菜提取液制备 | 第77页 |
3.2.4 龙须菜与赤潮微藻共培养 | 第77-78页 |
3.2.5 营养盐与pH测定 | 第78-79页 |
3.2.6 微藻细胞计数 | 第79页 |
3.2.7 龙须菜生物量测定 | 第79页 |
3.2.8 细菌计数 | 第79页 |
3.2.9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79-80页 |
3.3 结果 | 第80-90页 |
3.3.1 龙须菜对微藻的抑制作用 | 第80-84页 |
3.3.2 与微藻共培养条件下龙须菜的生物量变化 | 第84页 |
3.3.3 pH值变化 | 第84-86页 |
3.3.4 细菌数量变化 | 第86页 |
3.3.5 营养盐浓度变化 | 第86-90页 |
3.4 讨论 | 第90-92页 |
3.4.1 龙须菜与微藻的相互作用机制 | 第90-92页 |
3.4.2 龙须菜抑制微藻藻华爆发的生态学意义 | 第92页 |
3.5 小结 | 第92-94页 |
4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94-96页 |
4.1 结论 | 第94页 |
4.2 创新点 | 第94-95页 |
4.3 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15页 |
附录 缩写名词对照表 | 第115-116页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第116-118页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