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承销商声誉机制在我国股票发行市场的有效性检验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6-15页 |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6-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6-7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7-8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结构框架 | 第8-11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国外学者对于承销商声誉机制的研究状况 | 第11-13页 |
·国内学者对于承销商声誉机制的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关于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论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我国股票发行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15-27页 |
第一节 我国股票市场的建立 | 第15-17页 |
·我国股票市场建立的背景 | 第15-16页 |
·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创立与发展 | 第16页 |
·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创立与发展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我国股票市场流通制度的改革历程 | 第17-18页 |
·股票流通制度改革问题的提出 | 第17页 |
·股票流通制度的改革历程 | 第17-18页 |
第三节 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保护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18-20页 |
·建立投资者保护制度的必要性 | 第18-19页 |
·投资者保护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第19-20页 |
第四节 股票发行机制的演变与定价机制的变革 | 第20-27页 |
·股票发行机制的演变 | 第20-23页 |
·我国新股发行定价方式的变革 | 第23-27页 |
第三章 主承销商声誉与IPO 折价研究 | 第27-33页 |
第一节 IPO 折价现象的理论解释 | 第27-29页 |
·新股发行的折价现象 | 第27-28页 |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IPO 抑价的理论解释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声誉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29-30页 |
第三节 模型的推导 | 第30-33页 |
·不考虑投资银行的金融中介服务 | 第30-31页 |
·考虑投资银行的金融中介服务 | 第31页 |
·基于主承销商声誉模型的若干推论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参数设定及回归分析 | 第33-42页 |
第一节 样本选取与参数设定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声誉模型的有效性检验 | 第34-40页 |
·声誉模型的有效性检验——审批制下的回归分析 | 第34-36页 |
·声誉模型的有效性检验——核准制下的回归分析 | 第36-39页 |
·声誉模型的有效性检验——保荐制下的回归分析 | 第39-40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2-45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42-43页 |
第二节 研究局限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