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缩写词表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24页 |
1.2.1 纳米材料的来源、分类和应用 | 第11-12页 |
1.2.2 纳米材料的暴露途径 | 第12-15页 |
1.2.3 纳米材料的独特性质 | 第15页 |
1.2.4 纳米材料环境生物效应和毒理学研究进展 | 第15-24页 |
1.3 研究目标 | 第24-2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4.1 纳米CeO_2对土培生菜的毒性效应与机制 | 第25页 |
1.4.2 纳米CeO_2对土壤-樱桃萝卜微生物系统的影响和变化 | 第25页 |
1.4.3 纳米SiO_2和普通SiO_2对杂交水稻的不同影响比较 | 第25页 |
1.4.4 纳米Fe_2O_3对转基因水稻的生物效应及体内激素变化 | 第25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纳米CeO_2对土培生菜的毒性效应与机制 | 第27-42页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2页 |
2.2.1 CeO_2 NPs悬浮液的配制 | 第28页 |
2.2.2 植物培养和试验处理 | 第28页 |
2.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8-32页 |
2.2.4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0页 |
2.3.1 Sigma纳米CeO_2的表征 | 第32-33页 |
2.3.2 纳米CeO_2对生菜组织中Ce含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3 生菜根系中Ce的化学形态 | 第34-35页 |
2.3.4 纳米CeO_2对生菜生物量的影响 | 第35页 |
2.3.5 纳米CeO_2对生菜叶片SPAD值的影响 | 第35-36页 |
2.3.6 纳米CeO_2对生菜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2.3.7 纳米CeO_2对生菜叶片硝态氮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37页 |
2.3.8 纳米CeO_2对生菜根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9 纳米CeO_2对生菜茎叶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38-40页 |
2.4 讨论 | 第40-41页 |
2.5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纳米CeO_2对樱桃萝卜的生物效应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 第42-57页 |
3.1 引言 | 第42-4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3-46页 |
3.2.1 纳米CeO_2和土壤的性质 | 第43页 |
3.2.2 植物培养和试验处理 | 第43页 |
3.2.3 土壤核酸的提取 | 第43页 |
3.2.4 PCR扩增细菌16S rRNA的反应条件 | 第43-44页 |
3.2.5 PCR产物纯化 | 第44页 |
3.2.6 酶切反应及酶切产物的纯化 | 第44页 |
3.2.7 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T-RFLP | 第44页 |
3.2.8 克隆及测序分析 | 第44-45页 |
3.2.9 光合速率和叶绿素相对值的测定 | 第45页 |
3.2.10 透射电镜观察植物体内Ce02NPs | 第45页 |
3.2.11 植株内Ce含量的测定 | 第45页 |
3.2.12 酶的活性检测 | 第45页 |
3.2.13 土壤中Ce的价态 | 第45页 |
3.2.14 数据分析处理 | 第45-4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6-54页 |
3.3.1 土壤的形貌和基本理化性质 | 第46页 |
3.3.2 纳米CeO_2对樱桃萝卜生长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3 纳米CeO_2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影响 | 第47-49页 |
3.3.4 纳米CeO_2对樱桃萝卜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49-50页 |
3.3.5 樱桃萝卜不同部位对纳米CeO_2的吸收和分布 | 第50-51页 |
3.3.6 组织内抗氧化酶的活性 | 第51-52页 |
3.3.7 叶组织内抗氧化酶的活性 | 第52-53页 |
3.3.8 土壤中CeO_2的价态 | 第53-54页 |
3.4 讨论 | 第54-55页 |
3.5 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纳米SiO_2和普通SiO_2对水稻幼苗的生长影响 | 第57-64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4.2.1 纳米SiO_2材料的表征 | 第57-58页 |
4.2.2 植物培养 | 第58页 |
4.2.3 生物量和叶绿素测定 | 第58页 |
4.2.4 根组织透射电镜观察 | 第58页 |
4.2.5 IAA和ABA的测定 | 第58-59页 |
4.2.6 统计分析 | 第5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9-62页 |
4.3.1 纳米SiO_2的扫描电镜图 | 第59-60页 |
4.3.2 地下部和地上部的生物量 | 第60页 |
4.3.3 水稻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 | 第60-61页 |
4.3.4 根部的透射电镜观察 | 第61页 |
4.3.5 叶片和根部植物生长素IAA的含量 | 第61-62页 |
4.3.6 叶片和根部脱落酸ABA的含量 | 第62页 |
4.4 讨论 | 第62-63页 |
4.5 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纳米Fe_2O_3胁迫下转基因水稻的酶活和激素应激影响 | 第64-76页 |
5.1 引言 | 第64-65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65-66页 |
5.2.1 Fe_2O_3 NPs纳米材料的表征 | 第65页 |
5.2.2 Fe_2O_3 NPs纳米材料的暴露和植物培养 | 第65页 |
5.2.3 根组织透射电镜观察 | 第65页 |
5.2.4 组织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 第65-66页 |
5.2.5 IAA和ABA的测定 | 第66页 |
5.2.6 酶活的测定 | 第66页 |
5.2.7 统计分析 | 第66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6-73页 |
5.3.1 Fe_2O_3 NPs的基本表征 | 第66-67页 |
5.3.2 Fe_2O_3 NPs对水稻生物量和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 | 第67-68页 |
5.3.3 Fe_2O_3 NPs在水稻根系组织中的分布 | 第68-69页 |
5.3.4 水稻根系中Fe和Ca、Mg、Cu、Mn、Zn元素含量的影响的含量 | 第69-70页 |
5.3.5 根系和枝叶中IAA和ABA的含量变化 | 第70-71页 |
5.3.6 根系中抗氧化酶系统 | 第71-73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73-75页 |
5.5 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6页 |
6.2 创新点 | 第76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作者简介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