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农田非点源污染生态拦截技术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生态塘脱氮除磷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生态塘脱氮除磷模拟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6-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多级生态塘的设计与建设 | 第19-31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9-20页 |
2.2 多级生态塘的设计与构建 | 第20-23页 |
2.3 多级生态塘系统植物的筛选试验与种植 | 第23-28页 |
2.3.1 挺水植物的筛选试验 | 第23-24页 |
2.3.2 沉水植物筛选试验 | 第24-27页 |
2.3.3 浮水植物的筛选 | 第27-28页 |
2.3.4 多级生态塘植物的种植 | 第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31页 |
第3章 多级生态塘对稻田降雨径流中氮磷的去除效应 | 第31-39页 |
3.1 试验设计 | 第31-32页 |
3.2 多级生态塘降雨径流中不同形态氮磷分布 | 第32-33页 |
3.3 多级生态塘对降雨径流氮磷动态拦截能力 | 第33-36页 |
3.3.1 多级生态塘对降雨径流氮素动态拦截能力 | 第33-35页 |
3.3.2 多级生态塘对降雨径流磷素动态拦截能力 | 第35-36页 |
3.4 降雨径流中不同生态塘垂向分层氮磷分布规律 | 第36-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多级生态塘对稻田降雨径流结束后氮磷的去除效应 | 第39-55页 |
4.1 试验设计 | 第39-40页 |
4.2 多级生态塘对稻田降雨径流结束后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效应 | 第40-43页 |
4.2.1 多级生态塘对稻田降雨径流结束后水体中氮素的去除效应 | 第40-42页 |
4.2.2 多级生态塘对稻田降雨径流结束后水体中磷素的去除效应 | 第42-43页 |
4.3 多级生态塘底泥氮磷释放效应研究 | 第43-53页 |
4.3.1 多级生态塘底泥总氮释放效应研究 | 第44-47页 |
4.3.2 多级生态塘底泥总磷释放效应研究 | 第47-49页 |
4.3.3 多级生态塘底泥氮、磷释放通量研究 | 第49-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5章 多级生态塘中稻田降雨径流氮磷迁移转化模拟研究 | 第55-73页 |
5.1 EFDC模型原理 | 第55-59页 |
5.1.1 EFDC模型 σ 坐标变换 | 第55-56页 |
5.1.2 EFDC模型的主控方程 | 第56-58页 |
5.1.3 EFDC模型的结构模块 | 第58-59页 |
5.2 EFDC模型的建立 | 第59-61页 |
5.2.1 计算区域网格划分 | 第59-60页 |
5.2.2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确定 | 第60-61页 |
5.3 水质模拟与验证 | 第61-70页 |
5.3.1 水质随时间变化的模拟与验证 | 第62-64页 |
5.3.2 水质随空间变化的模拟与验证 | 第64-68页 |
5.3.3 多级生态塘水质模拟与验证 | 第68-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3-74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74-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