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

成都市高新区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案例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的背景第11页
        1.1.2 研究的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3-16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相关理论基础第16-22页
        1.3.1 智慧城市相关理论第16-18页
        1.3.2 公共服务相关理论第18-21页
        1.3.3 电子政务相关理论第21-22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第22-26页
        1.4.1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2-24页
        1.4.2 研究方法第24页
        1.4.3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24-26页
第二章 成都高新区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案例第26-37页
    2.1 成都高新区概况第26-27页
    2.2 电子政务概述第27-30页
        2.2.1 电子政务服务的概念第27-29页
        2.2.2 电子政务的服务需求第29-30页
    2.3 案例的典型性分析第30-34页
        2.3.1 高新区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典型代表第31-32页
        2.3.2 高新区是成都市电子政务高水平的代表第32-33页
        2.3.3 高新区是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第33-34页
    2.4 成都高新区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案例描述第34-37页
        2.4.1 高新区公共服务平台的主要原则和思想第35页
        2.4.2 高新区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过程第35页
        2.4.3 高新区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和内容第35-36页
        2.4.4 高新区电子政务服务平台的运营状况第36-37页
第三章 基于智慧城市理论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分析第37-44页
    3.1 高新区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对资源的整合与优化第37-39页
        3.1.1 各类信息的收集和监控第37-38页
        3.1.2 信息和技术的整合第38-39页
    3.2 高新区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对关键技术的集成与应用第39-44页
        3.2.1 物联网技术的运用第39-41页
        3.2.2 云计算技术的运用第41-42页
        3.2.3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运用第42-44页
第四章 基于公共服务理论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分析第44-48页
    4.1 高新区电子政务服务平台转变政府职能监督为注重服务第44-45页
        4.1.1 政府职能侧重于政策的制定和优化第44-45页
        4.1.2 对区内企业权益的尊重和平等对待第45页
    4.2 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对公共利益的追求第45-48页
        4.2.1 重视区内公共事务第46-47页
        4.2.2 重视对人的管理和协作第47-48页
第五章 基于电子政务理论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分析第48-53页
    5.1 电子政务创建政企间便捷交流平台第48-50页
        5.1.1 高效便捷的互动和交流第48-49页
        5.1.2 公开和透明的服务第49页
        5.1.3 在线信息公开第49-50页
    5.2 电子政务服务平台促进政府服务的更优化第50-53页
        5.2.1 政府多部门对业务集中受理与查询第50-51页
        5.2.2 提高政府服务的规范性和服务水平第51页
        5.2.3 在线办事服务第51-53页
第六章 案例的启示与建议第53-56页
    6.1 案例的启示第53-54页
        6.1.1 优化和整合资源,加强对关键技术的运用第53页
        6.1.2 转变政府职能,尊重企业和公民权益第53页
        6.1.3 搭建政企零距离交流平台,提高职能部门服务质量第53-54页
    6.2 高新区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建议第54-56页
        6.2.1 完善基础设施第54页
        6.2.2 制定管理标准第54页
        6.2.3 明确运营机制第54页
        6.2.4 建立保障机制第54-55页
        6.2.5 加大宣传力度第55-56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56-58页
    7.1 结论第56页
    7.2 展望第56-58页
        7.2.1 研究的不足之处第56页
        7.2.2 展望第56-58页
致谢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WSN抗毁性研究
下一篇: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