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1 时代背景 | 第9页 |
1.1.2 地域背景 | 第9页 |
1.1.3“美丽乡村”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0-14页 |
1.3.1.1 有关生产性景观研究 | 第10-13页 |
1.3.1.2 有关地域性农业生产性景观研究 | 第13-14页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4.2.1 文献分析 | 第16页 |
1.4.2.2 实地调查 | 第16-17页 |
1.4.2.3 归纳总结 | 第17-18页 |
2 理论研究 | 第18-28页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8-19页 |
2.1.1 景观 | 第18页 |
2.1.2 生产性景观 | 第18页 |
2.1.3 农业景观 | 第18页 |
2.1.4 农业生产性景观 | 第18-19页 |
2.2 相关基础理论阐释 | 第19-21页 |
2.2.1“田园城市”理论 | 第19-20页 |
2.2.2 连贯式生产性城市景观(CPUL)理论 | 第20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2.3 农业生产性景观的起源与发展 | 第21-23页 |
2.3.1 国外农业生产性景观的起源与发展 | 第21-22页 |
2.3.2 国内农业生产性景观的起源与发展 | 第22-23页 |
2.4 农业生产性景观的类型及表现 | 第23-26页 |
2.4.1 农业生产性景观主要类型 | 第23-24页 |
2.4.2 各类型具体表现 | 第24-26页 |
2.4.2.1 第一产业农业生产性景观 | 第24-25页 |
2.4.2.2 第二产业农业生产性景观 | 第25页 |
2.4.2.3 第三产业农业生产性景观 | 第25-26页 |
2.5 农业生产性景观的美学价值 | 第26-28页 |
2.5.1 引人入胜的农业元素造型美 | 第26页 |
2.5.2 绚丽多姿的农业元素色彩美 | 第26-27页 |
2.5.3 季相丰富的农业元素动态美 | 第27页 |
2.5.4 因地构景的农业元素肌理美 | 第27-28页 |
3 杭州西湖区农业生产性景观现状调查 | 第28-64页 |
3.1 杭州概况 | 第28-29页 |
3.1.1 历史地理 | 第28-29页 |
3.1.2 自然社会 | 第29页 |
3.2 西湖区发展概况 | 第29-30页 |
3.2.1 历史地理 | 第29-30页 |
3.2.2 自然社会 | 第30页 |
3.3 调查点选择依据及调查点确定 | 第30-32页 |
3.3.1 选择依据 | 第30页 |
3.3.2 调查点选取 | 第30-32页 |
3.4 调查方法与内容 | 第32-33页 |
3.4.1 调查方法 | 第32页 |
3.4.2 调查内容 | 第32-33页 |
3.5 实地调研 | 第33-58页 |
3.5.1 八卦田 | 第33-38页 |
3.5.2 西溪湿地“干塘节”和“火柿节” | 第38-41页 |
3.5.3 龙井村 | 第41-44页 |
3.5.4 梅家坞 | 第44-46页 |
3.5.5 杨梅岭 | 第46-49页 |
3.5.6 满觉陇 | 第49-53页 |
3.5.7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 第53-55页 |
3.5.8 涌金菜园 | 第55-58页 |
3.6 杭州西湖区农业生产性景观分析与总结 | 第58-64页 |
3.6.1 多样景观的完美镶嵌 | 第58-59页 |
3.6.2 农耕与人文的密切结合 | 第59-60页 |
3.6.3 产业与生活的深入融合 | 第60-61页 |
3.6.4 开发形式多样性与创新性 | 第61-62页 |
3.6.5 总结 | 第62-64页 |
3.6.5.1 功能布局 | 第62页 |
3.6.5.2 道路交通 | 第62-63页 |
3.6.5.3 种植设计 | 第63-64页 |
4 农业生产性景观设计原则、对策与设计要素及构成逻辑 | 第64-78页 |
4.1 农业生产性景观的设计原则 | 第64-65页 |
4.1.1 因地制宜原则 | 第64页 |
4.1.2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64页 |
4.1.3 公众参与原则 | 第64-65页 |
4.1.4 多产业融合发展原则 | 第65页 |
4.2 农业生产性景观设计对策 | 第65-76页 |
4.2.1 历史经验和地方传统 | 第65-68页 |
4.2.2 民间智慧与景观体验 | 第68-70页 |
4.2.2.1 充分利用民间智慧(参与性设计) | 第68页 |
4.2.2.2 增强景观体验性 | 第68-70页 |
4.2.3 多学科融合与现代科技应用 | 第70-73页 |
4.2.3.1 联系多学科内容 | 第70-72页 |
4.2.3.2 应用现代科技 | 第72-73页 |
4.2.4 产业融合与循环经济发展 | 第73-76页 |
4.2.4.1 加强产业融合在设计中的体现 | 第73-74页 |
4.2.4.2 应用循环经济技术,优化设计内容 | 第74-76页 |
4.3 农业生产性景观设计要素及构成逻辑 | 第76-78页 |
4.3.1 地形水体 | 第76页 |
4.3.2 动物植物 | 第76页 |
4.3.3 建筑小品 | 第76-77页 |
4.3.4 特色文化 | 第77-78页 |
5 结语 | 第78-79页 |
5.1 结论 | 第78页 |
5.2 讨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图表目录 | 第82-84页 |
个人简介 | 第84-85页 |
导师简介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