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密集部署网络下高能效多点协作传输机制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 | 第10-11页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1-12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39页 |
2.1 5G关键技术 | 第12-18页 |
2.1.1 超密集部署 | 第13-14页 |
2.1.2 全双工通信 | 第14-15页 |
2.1.3 大规模MIMO和毫米波通信 | 第15-16页 |
2.1.4 能量感知通信和能量收集 | 第16页 |
2.1.5 基于云的无线接入网络 | 第16-17页 |
2.1.6 无线网络虚拟化 | 第17-18页 |
2.2 能效度量指标及网络节能方法 | 第18-30页 |
2.2.1 能效度量指标 | 第18-21页 |
2.2.2 短时间尺度节能策略 | 第21-25页 |
2.2.3 中时间尺度节能策略 | 第25-28页 |
2.2.4 长时间尺度节能策略 | 第28-30页 |
2.3 多点协作传输技术 | 第30-37页 |
2.3.1 基本原理 | 第31-32页 |
2.3.2 CoMP技术分类 | 第32-36页 |
2.3.3 CoMP架构 | 第36-37页 |
2.3.4 5G与多点协作传输技术 | 第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基于干扰源识别的高能效多点协作传输机制 | 第39-51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系统模型与假设 | 第39-41页 |
3.2.1 网络拓扑 | 第39-40页 |
3.2.2 SINR和吞吐量计算 | 第40-41页 |
3.2.3 能耗和能量效率模型 | 第41页 |
3.3 基于干扰源识别的高能效多点协作传输机制 | 第41-46页 |
3.3.1 干扰源识别 | 第43页 |
3.3.2 协作模式判定 | 第43-44页 |
3.3.3 协作传输 | 第44-46页 |
3.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6-50页 |
3.4.1 仿真场景与参数设置 | 第46页 |
3.4.2 算法性能评估 | 第46-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基于贪婪资源分配的高能效多点协作传输机制 | 第51-61页 |
4.1 引言 | 第51-52页 |
4.2 系统模型与假设 | 第52-53页 |
4.2.1 网络拓扑与系统模型 | 第52页 |
4.2.2 信道容量 | 第52-53页 |
4.3 基于贪婪资源分配的高能效多点协作传输机制 | 第53-56页 |
4.3.1 贪婪资源分配 | 第53-55页 |
4.3.2 多点协作传输 | 第55-56页 |
4.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6-60页 |
4.4.1 仿真场景与参数设置 | 第56页 |
4.4.2 算法性能分析 | 第56-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61-63页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61页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61-63页 |
缩略语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