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1.1.1 新型城镇化与农村问题 | 第13-14页 |
1.1.2 新农村建设误区 | 第14-15页 |
1.1.3 林盘聚落保护之困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6-22页 |
1.2.1 国外乡村社区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1.2.2 国内乡村社区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1.2.3 川西林盘的研究 | 第19-22页 |
1.2.4 研究评述 | 第22页 |
1.3 研究目的、意义以及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2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25-26页 |
第2章 社会重塑和乡村社区营造 | 第26-43页 |
2.1 社区与乡村社区 | 第26-29页 |
2.1.1 社区 | 第26页 |
2.1.2 乡村社区 | 第26-27页 |
2.1.3 乡村社区的特性 | 第27-29页 |
2.2 乡村社会重塑的目标 | 第29-31页 |
2.2.1 寻找乡土社会认同 | 第29页 |
2.2.2 复兴乡村社会凝聚力 | 第29-30页 |
2.2.3 守护乡土文化与特色 | 第30-31页 |
2.3 社区营造 | 第31-40页 |
2.3.1 社区营造的理念 | 第31-32页 |
2.3.2 社区营造发展的背景 | 第32-33页 |
2.3.3 国外社区营造的理论与实践 | 第33-35页 |
2.3.4 社区营造实践经验——古川町的社区营造 | 第35-40页 |
2.4 乡村社区营造 | 第40-43页 |
2.4.1 乡村社区的营造内容 | 第40-41页 |
2.4.2 乡村区营造的层面 | 第41-43页 |
第3章 川西林盘社会与空间调查与研究—以崇州市江源镇为对象 | 第43-95页 |
3.1 调研对象基础研究 | 第45-54页 |
3.1.1 林盘社区 | 第45-49页 |
3.1.2 崇州市江源镇林盘基本情况 | 第49-54页 |
3.2 实地调查对象及个案情况 | 第54-56页 |
3.2.1 抽样调查 | 第54页 |
3.2.2 实地调研 | 第54-55页 |
3.2.3 调研内容 | 第55-56页 |
3.3 林盘居民的调查与研究 | 第56-67页 |
3.3.1 林盘居民间的社会联系 | 第56-58页 |
3.3.2 林盘的人口结构 | 第58-62页 |
3.3.3 林盘居民的观念意识 | 第62-64页 |
3.3.4 林盘居民的需求研究 | 第64-67页 |
3.4 林盘公共生活与社会交往的调查与研究 | 第67-81页 |
3.4.1 林盘生活组成 | 第67-72页 |
3.4.2 林盘生活的变迁 | 第72-77页 |
3.4.3 林盘社会交往的特征 | 第77-78页 |
3.4.4 林盘社会交往变迁 | 第78-81页 |
3.5 林盘公共空间的调研与研究 | 第81-93页 |
3.5.1 林盘公共空间的构成 | 第81-84页 |
3.5.2 林盘公共空间的特征 | 第84页 |
3.5.3 林盘公共空间的功能演化 | 第84-88页 |
3.5.4 林盘公共空间的公共性衰退 | 第88-93页 |
3.6 小结:林盘社会与空间互动机制 | 第93-95页 |
第4章 乡村社区营造中的社会重塑 | 第95-113页 |
4.1 切入点——与“人”关联 | 第95-97页 |
4.1.1 经济激活与农民回乡 | 第95页 |
4.1.2 延承乡土文化与创新乡土生活 | 第95-96页 |
4.1.3 “人”与“情” | 第96页 |
4.1.4 公共事务与“众筹”意识 | 第96-97页 |
4.2 本土人口的恢复 | 第97-102页 |
4.2.1 发展经济稳定人口流向 | 第97-101页 |
4.2.2 发展教育优化人口素质 | 第101-102页 |
4.3 林盘建设主体的整合 | 第102-110页 |
4.3.1 以村民为核心的自主参与 | 第103-104页 |
4.3.2 引入中间力量的协助 | 第104-110页 |
4.3.3 政府的宏观引导 | 第110页 |
4.4 公共生活复兴 | 第110-113页 |
4.4.1 自组织与社区自治 | 第110-111页 |
4.4.2 积极拓展闲暇生活 | 第111-112页 |
4.4.3 新农民与创客运动 | 第112-113页 |
第5章 川西林盘社区营造的空间策略 | 第113-132页 |
5.1 林盘社区营造的策略与原则 | 第113-115页 |
5.1.1 “双轨”交差—渐进式整合策略 | 第113页 |
5.1.2 川西林盘社区的营造原则 | 第113-115页 |
5.2 宏观层面:林盘社区营造的框架 | 第115-121页 |
5.2.1 “面对面”的调查 | 第115-116页 |
5.2.2 整体保护与规划 | 第116-120页 |
5.2.3 公共空间系统构建 | 第120-121页 |
5.3 中观层面:空间模式构建 | 第121-129页 |
5.3.1 空间格局梳理 | 第121-123页 |
5.3.2 空间要素提取 | 第123-127页 |
5.3.3 社区认同的空间引导 | 第127-128页 |
5.3.4 林盘公共空间模式 | 第128-129页 |
5.4 微观层面:林盘公共空间的营造 | 第129-132页 |
5.4.1 空间营造要点 | 第129页 |
5.4.2 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营造方法 | 第129-130页 |
5.4.3 林盘公共空间的管理建议 | 第130-13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32-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0页 |
附录 | 第140-151页 |
附录1 调研资料收集 | 第140-147页 |
附录2 调研问卷一 | 第147-149页 |
附录3 调研问卷二 | 第149-1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