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1.2.3 国内外研究启示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3 论文结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不良资产及其风险管理理论 | 第16-22页 |
2.1 不良资产及其危害 | 第16-17页 |
2.1.1 不良资产的概念 | 第16页 |
2.1.2 不良资产危害性 | 第16-17页 |
2.2 不良资产处置 | 第17-19页 |
2.2.1 不良资产的处置理论与原则 | 第17-18页 |
2.2.2 国外对不良资产的处置 | 第18-19页 |
2.2.3 国内对不良资产的处置 | 第19页 |
2.3 不良资产处置风险管理理论 | 第19-22页 |
2.3.1 不良资产处置风险管理概念 | 第19页 |
2.3.2 不良资产处置风险管理过程 | 第19-22页 |
第三章 QDCT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处置现状 | 第22-32页 |
3.1 公司介绍 | 第22-24页 |
3.1.1 QDCT资产管理公司概况 | 第22页 |
3.1.2 接收不良资产情况 | 第22-23页 |
3.1.3 QDCT资产管理公司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比较 | 第23-24页 |
3.2 所辖区域不良资产总体情况介绍 | 第24页 |
3.3 公司不良资产处置存在的问题 | 第24-28页 |
3.3.1 折扣变现处置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3.3.2 拍卖出售处置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3.3.3 债转股处置存在的问题 | 第27页 |
3.3.4 债务重组处置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3.4 不良资产处置案例分析 | 第28-32页 |
3.4.1 XC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案例分析 | 第28-30页 |
3.4.2 不良资产处置风险评价案例分析 | 第30-32页 |
第四章 QDCT公司不良资产处置风险评价 | 第32-42页 |
4.1 QDCT公司不良资产处置风险类型 | 第32-34页 |
4.1.1 信用风险 | 第32页 |
4.1.2 技术风险 | 第32-33页 |
4.1.3 环境风险 | 第33页 |
4.1.4 操作风险 | 第33-34页 |
4.2 QDCT公司不良资产处置风险评价 | 第34-41页 |
4.2.1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4-35页 |
4.2.2 风险评价模糊判断矩阵 | 第35-37页 |
4.2.3 风险评价权值分配 | 第37-39页 |
4.2.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价分析 | 第39-41页 |
4.3 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第五章 QDCT公司不良资产处置风险管理 | 第42-47页 |
5.1 信用风险的管理措施 | 第42-43页 |
5.1.1 提升相关人员素质 | 第42页 |
5.1.2 构建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 第42-43页 |
5.1.3 构建科学的信用风险评估体系 | 第43页 |
5.2 技术风险的管理措施 | 第43-44页 |
5.2.1 引入其他资本 | 第43页 |
5.2.2 构筑技术风险管理体系 | 第43-44页 |
5.3 操作风险的管理措施 | 第44-45页 |
5.3.1 设立操作风险管理小组 | 第44页 |
5.3.2 优化风险管理岗职责 | 第44-45页 |
5.4 环境风险的管理措施 | 第45-47页 |
5.4.1 加强不良资产处置环境风险的监控 | 第45页 |
5.4.2 逐步推行资产证券化 | 第45-4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8页 |
6.1 结论 | 第4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