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中国梦”报道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5页 |
一、研究起源 | 第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光明日报》“中国梦”报道的统计分析 | 第15-31页 |
第一节 报道数量 | 第15-23页 |
一、“中国梦”提出前后的数量变化 | 第15-18页 |
二、“中国梦”发展过程中的数量变化 | 第18-22页 |
三、特定时间的“中国梦”报道数量变化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报道类型 | 第23-25页 |
一、政治军事类 | 第24页 |
二、教科文类 | 第24-25页 |
三、其它类 | 第25页 |
第三节 报道篇幅 | 第25-27页 |
一、中长篇报道为主 | 第25-26页 |
二、关注报道深度 | 第26-27页 |
第四节 报道版面 | 第27-28页 |
一、报道版面众多 | 第27-28页 |
二、重视“中国梦”议题 | 第28页 |
第五节 报道地域 | 第28-31页 |
一、看重国际报道 | 第28-29页 |
二、促进国际传播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光明日报》“中国梦”的报道原则 | 第31-38页 |
第一节 坚持正面宣传报道 | 第31-34页 |
一、大量的正面宣传报道 | 第31-32页 |
二、通过典型人物引导舆论 | 第32-34页 |
第二节 坚持报道的“寓教于乐” | 第34-36页 |
一、知识趣味结合 | 第34-35页 |
二、避免枯燥说教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坚持报道的客观全面 | 第36-38页 |
一、呈现完整的事实 | 第36页 |
二、事实和意见分开 | 第36-37页 |
三、坚持观点的中立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光明日报》“中国梦”报道的话语特色 | 第38-44页 |
第一节 历史话语强调延续性 | 第38-40页 |
一、通过古今对比凸显延续性 | 第38-39页 |
二、加深了“中国梦”的厚度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政治话语表现亲民性 | 第40-42页 |
一、避免强硬的政治话语 | 第40-41页 |
二、提升了“中国梦”的关注度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学术话语突出创新性 | 第42-44页 |
一、通过专家话语体现学术创新 | 第42页 |
二、加快了“中国梦”的发展进度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光明日报》“中国梦”报道建构的形象特色 | 第44-50页 |
第一节 建构的官员形象特色 | 第44-46页 |
一、政府高官:高瞻远瞩 | 第44-45页 |
二、基层公职人员:尽职尽责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建构的专家形象特色 | 第46-48页 |
一、科学家:专心致志 | 第46-47页 |
二、艺术家:独具匠心 | 第47-48页 |
第三节 建构的平民形象特色 | 第48-50页 |
一、工人:坚守梦想 | 第48-49页 |
二、学生:积极向上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光明日报》“中国梦”报道的经验总结 | 第50-57页 |
第一节 成功之处 | 第50-53页 |
一、把握了“中国梦”的政治导向 | 第50-51页 |
二、突出了“中国梦”的文化特色 | 第51-52页 |
三、体现了“中国梦”的人民主体性 | 第52-53页 |
第二节 不足之处 | 第53-57页 |
一、缺乏批评报道 | 第53-54页 |
二、报道领域亟需丰富 | 第54页 |
三、互动性有待加强 | 第54-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