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引言 | 第12-14页 |
1.1.1 锂离子电池基本结构 | 第12-13页 |
1.1.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3页 |
1.1.3 锂离子电池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储锂机制 | 第14-20页 |
1.2.1 脱嵌锂机制 | 第15-18页 |
1.2.2 合金化机制 | 第18-19页 |
1.2.3 转化机制 | 第19-20页 |
1.3 钛酸盐作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3.1 钛酸锂 | 第20页 |
1.3.2 钛酸锌 | 第20-21页 |
1.3.3 钛酸镍 | 第21页 |
1.4 改善电极材料导电性的方法 | 第21-22页 |
1.5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30页 |
第二章 熔盐法制备Zn_2Ti_3O_8纳米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30-44页 |
2.1 引言 | 第30-31页 |
2.2 Zn_2Ti_3O_8的制备方法 | 第31-33页 |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31-32页 |
2.2.2 样品的制备 | 第32页 |
2.2.3 样品的表征 | 第32-33页 |
2.2.4 电极制备和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3页 |
2.3 熔盐的选择 | 第33-36页 |
2.3.1 NaCl和KCl作为熔盐 | 第34页 |
2.3.2 MgCl_2.6H_2O和KCl作为熔盐 | 第34-35页 |
2.3.3 LiCl和KCl作为熔盐 | 第35-36页 |
2.4 锌钛比的影响 | 第36-37页 |
2.4.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6-37页 |
2.4.2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7页 |
2.5 煅烧温度的影响 | 第37-40页 |
2.5.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8页 |
2.5.2 透射电镜和比表面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2.5.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原位碳包覆具有氧空位缺陷Zn_2Ti_3O_(8-x)@C复合材料的构筑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44-64页 |
3.1 引言 | 第44-4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5-46页 |
3.2.1 氧空位缺陷结构Zn_2Ti_3O_(8-x)的制备 | 第45页 |
3.2.2 样品的表征 | 第45-46页 |
3.2.3 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4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6页 |
3.3.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6-47页 |
3.3.2 透射电镜分析 | 第47-48页 |
3.3.3 BET分析 | 第48页 |
3.3.4 ESR分析 | 第48-49页 |
3.3.5 XPS分析 | 第49-50页 |
3.3.6 CV曲线和充放电曲线分析 | 第50-51页 |
3.3.7 倍率性能和容量保持性能 | 第51-52页 |
3.3.8 循环性能分析 | 第52-53页 |
3.3.9 Ex-XRD分析 | 第53-54页 |
3.3.10 反应前后形貌分析 | 第54-55页 |
3.3.11 交流阻抗分析 | 第55页 |
3.3.12 氧空位缺陷和晶粒尺寸对电化学性能贡献 | 第55-56页 |
3.4 Zn_2Ti_3O_(8-x)@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56-59页 |
3.4.1 Zn_2Ti_3O_(8-x)@C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56-57页 |
3.4.2 形貌结构分析和碳含量测试 | 第57-58页 |
3.4.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8-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第四章 NiTiO_3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64-72页 |
4.1 引言 | 第64页 |
4.2 水热-固相法合成NiTiO_3及其电化学性能 | 第64-67页 |
4.2.1 实验部分 | 第64-65页 |
4.2.2 结果与讨论 | 第65-67页 |
4.3 熔盐法合成NiTiO_3 | 第67-69页 |
4.3.1 实验部分 | 第67页 |
4.3.2 结果与讨论 | 第67-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