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言 | 第10-19页 |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7-18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3.2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4. 文章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1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概述 | 第19-31页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4页 |
1.1.1 群体性事件概念及其相关内容 | 第19-22页 |
1.1.1.1“群体性事件”的内涵 | 第19-20页 |
1.1.1.2“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 第20-22页 |
1.1.2 基层政府概念及其相关内容 | 第22-24页 |
1.1.2.1“基层政府”的内涵 | 第22-23页 |
1.1.2.2“基层政府”的特征 | 第23-24页 |
1.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4-31页 |
1.2.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 第25-28页 |
1.2.1.1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 第25-26页 |
1.2.1.2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 | 第26-27页 |
1.2.1.3 关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 | 第27-28页 |
1.2.2 西方思想中的相关理论 | 第28-29页 |
1.2.2.1 社会冲突理论 | 第28页 |
1.2.2.2 治理理论 | 第28-29页 |
1.2.3 国内学者的相关理论 | 第29-31页 |
第2章 我国基层政府治理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分析 | 第31-40页 |
2.1 我国基层政府治理群体性事件取得的主要成效 | 第31-34页 |
2.1.1 应对手段更具合理性与科学性 | 第31-32页 |
2.1.2 应对速度和治理能力有所提高 | 第32-33页 |
2.1.3 应对态度更加积极和主动 | 第33-34页 |
2.2 我国基层政府在治理群体性事件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40页 |
2.2.1 忽视弱势群体利益 | 第34-35页 |
2.2.2 掌握社会舆情迟滞 | 第35-36页 |
2.2.3 群众诉求渠道不畅 | 第36-37页 |
2.2.4 应急决策能力薄弱 | 第37-38页 |
2.2.5 迷信高压处置手段 | 第38页 |
2.2.6 责任追究缺乏力度 | 第38-40页 |
第3章 我国基层政府治理群体性事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0-43页 |
3.1 预防阶段的法律缺失 | 第40页 |
3.2 部分官员行政理念落后 | 第40-41页 |
3.3 治理主体过于单一 | 第41-43页 |
第4章 我国基层政府治理群体性事件的路径选择 | 第43-50页 |
4.1 事件发生前:做好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工作 | 第43-46页 |
4.1.1 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 第43-44页 |
4.1.2 建立矛盾预警机制 | 第44-45页 |
4.1.3 畅通群众诉求渠道 | 第45页 |
4.1.4 完善群体性事件预案机制 | 第45-46页 |
4.2 事件发生中:处置过程要兼具科学性和有效性 | 第46-48页 |
4.2.1 快速反应,积极应对 | 第46-47页 |
4.2.2 处置措施选用得当 | 第47页 |
4.2.2.1 研判事件关键点,制定相应措施 | 第47页 |
4.2.2.2 加强基层政府内部的系统性配合 | 第47页 |
4.2.3 及时发布信息,引导社会舆论 | 第47-48页 |
4.3 事件发生后:完善政府官员问责制 | 第48-50页 |
结束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