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3页 |
一.问题的缘起与研究内容 | 第7-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四.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相关理念与研究对象的概述 | 第13-27页 |
第一节 破坏的维度 | 第13-17页 |
一.破坏的维度概念解析 | 第13-16页 |
二. 破坏的维度手法辨析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空间异构 | 第17-21页 |
一.空间异构的概念和类别梳理 | 第17-20页 |
二.空间异构的解读与语义认知 | 第20-21页 |
第三节 解构主义与空间异构 | 第21-26页 |
一. 解构思想下空间异构的建筑化实验 | 第21-23页 |
二. 历史先锋派美学实践的复兴 | 第23-25页 |
三. 非欧空间与形式的探索 | 第25-26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二章 空间异构理念内核生成 | 第27-35页 |
第一节 空间的起源与拓展 | 第27-29页 |
一.从“巢居”看空间的质朴性功能 | 第27页 |
二.空间中的宗教伦理性 | 第27-28页 |
三.冯纪忠教授与“空间为纲”思想 | 第28页 |
四.“后现代”思潮与空间异构的人文主义 | 第28-29页 |
第二节 空间异构在信息化时代的传播 | 第29-31页 |
一. 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启示 | 第29-30页 |
二.传统空间在信息革命中的继承与变异 | 第30-31页 |
三. 地域性对于空间异构产生的约束性作用 | 第31页 |
第三节 游离于理性和随性之间的“异构之路” | 第31-34页 |
一.当代社会的包容性为空间提供了“异构”契机 | 第31-32页 |
二.如何理解异构中的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 | 第32-33页 |
三.空间异构的永恒本质——“秩序” | 第33-34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空间异构理念表现手法 | 第35-46页 |
第一节 异构手法的导入 | 第35-39页 |
一.概念图像的剪裁 | 第35页 |
二.空间场景的拼接 | 第35-36页 |
三.内在价值的展现 | 第36-39页 |
第二节 异构的本体性与客体性 | 第39-40页 |
一.新建与旧有的互融调和 | 第39页 |
二.空间与时间的互利融生 | 第39-40页 |
第三节 空间异构的表现元素 | 第40-45页 |
一.骨骼的勾勒 | 第40-41页 |
二.肌理的编织 | 第41-42页 |
三.形态的组织 | 第42-43页 |
四.光影的渲染 | 第43-45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空间异构理念物化形式的表达 | 第46-55页 |
第一节 空间形态的延伸性与异质性 | 第46-49页 |
一.空间网络的柔性拓展 | 第46页 |
二.几何形体的错位搭接 | 第46-47页 |
三.语义符号的瓦解重构 | 第47-49页 |
第二节 空间形态的抽象性 | 第49-52页 |
一.功能边界的模糊 | 第49页 |
二.异构的形态感知心理 | 第49-50页 |
三.边缘空间的重要性 | 第50-51页 |
四.空间围合的矢量性 | 第51-52页 |
第三节 空间布局的异化性 | 第52-54页 |
一.布局构架的主次分明 | 第52-53页 |
二.层次序列的转折扭曲 | 第53-54页 |
三.交通空间的异位穿插 | 第54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