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引言 | 第7-8页 |
| 临床研究 | 第8-15页 |
| 一、病例选择 | 第8-9页 |
| (一) 诊断标准 | 第8页 |
| (二) 试验病例选择标准 | 第8-9页 |
| 二、临床资料 | 第9-10页 |
| (一) 病例来源与分组 | 第9页 |
| (二) 一般资料 | 第9-10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一) 试验方法 | 第10页 |
| (二) 观察指标与方法 | 第10-11页 |
| (三) 治疗时间及随访 | 第11页 |
| (四) 注意事项 | 第11页 |
| 四、疗效评定标准 | 第11-12页 |
| (一) 临床量化积分 | 第11页 |
| (二) 拟定疗效评定标准 | 第11-12页 |
| 五、统计方法 | 第12页 |
| 六、研究结果分析 | 第12-15页 |
| (一) 临床证候改善疗效分析 | 第12页 |
| (二) 治疗前后量化积分分析 | 第12页 |
| (三) 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 第12-13页 |
| (四) 整体功能分级治疗前后比较 | 第13页 |
| (五) 治疗前后两组骶髂关节CT变化的比较 | 第13-14页 |
| (六) 实验室检查疗效分析 | 第14页 |
| (七) 安全性分析 | 第14-15页 |
| 讨论 | 第15-26页 |
| 一、现代医学对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 第15-16页 |
| (一) 病因 | 第15-16页 |
| (二) 发病机制 | 第16页 |
| 二、选取中轴关节炎症作为治疗对象的原因 | 第16-17页 |
| 三、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第17-20页 |
| (一) 源流考略 | 第17页 |
| (二) 病因病机 | 第17-19页 |
| (三) 治则治法探讨 | 第19-20页 |
| 四、经络段"放线法"治疗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中轴关节炎的机理探讨 | 第20-26页 |
| (一) 气血瘀滞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全过程 | 第20-21页 |
| (二) 经络与营卫、气血、阴阳的关系 | 第21页 |
| (三) 经络的浑沌机制 | 第21-22页 |
| (四) 肾虚督空为本,选取膀胱经作为治疗部位的原因 | 第22-23页 |
| (五) 玻璃酸钠的特点 | 第23-24页 |
| (六) 经络段"放线法"的提出 | 第24页 |
| (七) 经络段"放线法"的中医治疗机理探讨 | 第24-25页 |
| (八) 经络段"放线法"的现代机理研究 | 第25-26页 |
| 结语 | 第26-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27-29页 |
| 综述 | 第29-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5页 |
| 附录 | 第35-37页 |
| 致谢 | 第37-38页 |
| 论文著作 | 第38-42页 |
| 详细摘要 | 第42-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