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文物考古论文--遗址论文

汀州古城垣空间的历史演变及其遗产传承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10-22页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2-19页
        1.3.1 针对古城垣的研究综述第12-15页
        1.3.2 对古城空间形态的研究第15-16页
        1.3.3 对闽西客家聚落的学术研究第16-18页
        1.3.4 对汀州的相关研究第18-19页
    1.4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9-20页
    1.5 研究方法、框架第20-22页
        1.5.1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5.2 研究框架第21-22页
第2章 中国古代城垣建设概述第22-30页
    2.1 中国古城垣建设的两种思路比较第22-23页
    2.2 中国古城垣建设的两种模式比较第23-28页
        2.2.1 形成动因的比较第23-25页
        2.2.2 与环境的关系比较第25-26页
        2.2.3 承载功能的比较第26-27页
        2.2.4 引导形态的比较第27-28页
    2.3 本章小结第28-30页
第3章 唐代汀州古城垣的空间草创第30-54页
    3.1 先唐闽西民族融合背景第30-36页
        3.1.1 闽赣边界土著居民的多样融合第30-31页
        3.1.2“土著”畲族聚落布局分析第31-34页
        3.1.3 闽西客家源流及营城观念第34-36页
    3.2 唐代政府对汀州子城创建的理想控制第36-44页
        3.2.1 唐代城市建设背景第36-37页
        3.2.2 汀州营城动机——服务政治第37-39页
        3.2.3 城址的多次迁徙——造郭守民第39-40页
        3.2.4 汀州的子城建设——秩序方正第40-42页
        3.2.5 筑罗城以卫民第42-44页
    3.3 汀州罗城营建的现实制约第44-48页
        3.3.1 汀州罗城与蛇王宫的空间分离第44-45页
        3.3.2 汀州罗城对卧龙山的空间妥协第45-46页
        3.3.3 汀州罗城对汀水的空间趋同第46-48页
    3.4 闽文化地区古城垣空间的比较第48-52页
        3.4.1 福、泉二州城垣变迁第48-49页
        3.4.2 汀州城垣形态的特点第49-52页
    3.6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4章 宋元汀州古城垣空间的复杂转型第54-84页
    4.1 宋元汀州的社会与经济变迁第54-60页
        4.1.1 宋元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第54-56页
        4.1.2 宋元汀州人.的快速增长第56-58页
        4.1.3 汀江航道的开辟与发展第58-60页
    4.2 宋元政府对汀州城垣营建的理想控制第60-63页
        4.2.1 北宋城池建设政策的转变第60-61页
        4.2.2 宋元汀州城垣的防御压力第61-62页
        4.2.3 政府主导下汀州城垣的改建第62-63页
    4.3 古城垣结构对坊市蔓延的衍变适应第63-71页
        4.3.1 宋元汀州繁盛的商品经济第63-65页
        4.3.2 宋元汀州街市的衍伸第65-71页
    4.4 古城垣功能与观念文化的拼贴适应第71-77页
        4.4.1 佛教文化与古城垣空间的共生第72-74页
        4.4.2 儒家文化与古城垣空间的协同第74-77页
    4.5 古城垣空间形态对自然现状的被动适应第77-82页
    4.6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5章 明清汀州古城垣空间的有机改造第84-102页
    5.1 城垣改造的时代背景第84-86页
        5.1.1 从宋元到明清的文化变迁概述第84-85页
        5.1.2 明清汀州商人阶层的外迁与反哺第85-86页
    5.2 明清政府对汀州城垣的改造控制第86-92页
        5.2.1 明清城市建设背景第86-88页
        5.2.2 防御要求下县城城墙的营建第88-89页
        5.2.3“府县合一”——冗余城墙的拆除第89-92页
    5.3 明清汀州城市管理的现实制约第92-93页
    5.4 新增城门适应城池多样需求第93-100页
        5.4.1 汀州水门功能第93-94页
        5.4.2 城门与街市贸易第94-96页
        5.4.3 城门与城市防御第96-100页
    5.5 本章小结第100-102页
第6章 民国至今汀州古城垣空间的衰败与遗存第102-114页
    6.1 城垣衰败的时代背景第102-105页
        6.1.1 民国拆城运动的背景与动因第102-104页
        6.1.2 解放后城垣继续衰败的背景第104-105页
    6.2 汀州古城垣空间衰败的具体表现第105-106页
        6.2.1 薄弱的保护意识与城垣拆除计划第105-106页
        6.2.2 战争对城垣的严重破坏第106页
    6.3 汀州古城垣空间的遗存与保护第106-110页
        6.3.1 宗教团体对部分城垣的保护第106-107页
        6.3.2 地方民居对残留城垣的利用第107-110页
    6.4 本章小结第110-114页
第7章 当代汀州古城垣空间的物质修复现状第114-128页
    7.1 国内外建筑遗产物质修复的态势第114-117页
        7.1.1 国外的理论发展第114-116页
        7.1.2 国内的理论发展第116-117页
    7.2 汀州古城垣空间的物质修复现状第117-121页
        7.2.1 保护政策的发展第117-118页
        7.2.2 政府主导下的物质修复第118页
        7.2.3 民众参与下的物质修复第118-121页
    7.3 汀州古城垣空间物质修复现状的评价第121-125页
    7.4 深层原因分析第125-127页
    7.5 本章小结第127-128页
第8章 未来汀州古城垣空间的文化遗产传承第128-136页
    8.1 文化遗产利用理论的发展第128-129页
    8.2 未来汀州古城垣空间的利用第129-132页
        8.2.1 外来者对汀州古城垣旅游资源的利用第129-131页
        8.2.2 当地人对汀州古城垣空间文化遗产的利用第131-132页
    8.3 汀州古城垣空间的传承策略第132-134页
    8.4 本章小结第134-136页
结论第136-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福建省九地市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问题研究
下一篇:多阶段的红外小目标检测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