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学风之变与诗经学走向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2-19页 |
第1章 魏晋思想转型与经学流变 | 第19-56页 |
1.1 汉末士人迁移与四大经学中心的形成 | 第19-28页 |
1.1.1 荆州 | 第20-23页 |
1.1.2 青州 | 第23-25页 |
1.1.3 辽东 | 第25-26页 |
1.1.4 交州 | 第26-28页 |
1.2 三国政风与经学家境况 | 第28-48页 |
1.2.1 曹魏政治与儒学文学相辅 | 第28-40页 |
1.2.2 蜀国经学家及其著述 | 第40-43页 |
1.2.3 吴国经学家及其著述 | 第43-48页 |
1.3 两晋多变政局与多元学术思潮 | 第48-51页 |
1.4 汉魏晋学术变化的根由与影响 | 第51-56页 |
1.4.1 政风之变与学风之变 | 第51-53页 |
1.4.2 今学之弊与古学之兴 | 第53-56页 |
第2章 魏晋诗经学兼综各家及传播方式之变 | 第56-108页 |
2.1 汉魏学风变化在诗经学领域的体现 | 第56-62页 |
2.1.1 淡化神学色彩 | 第56-57页 |
2.1.2 打破师说家法 | 第57-60页 |
2.1.3 走向简约 | 第60-62页 |
2.2 三国时期《诗经》学者与著述考 | 第62-78页 |
2.2.1 专宗一家者 | 第62-71页 |
2.2.2 兼治四家者 | 第71页 |
2.2.3 治《诗纬》者 | 第71页 |
2.2.4 治数经含治《诗经》者 | 第71-78页 |
2.3 两晋时期《诗经》学者与著述考 | 第78-89页 |
2.3.1 治《诗经》者 | 第78-86页 |
2.3.2 治《五经》当含治《诗经》者 | 第86-88页 |
2.3.3 明《韩诗》者 | 第88-89页 |
2.4 魏晋《诗经》传播方式之变 | 第89-108页 |
2.4.1《诗经》在帝王及私学中的传播 | 第89-94页 |
2.4.2《诗经》在清谈、著述中的传播 | 第94-108页 |
第3章 继承与反拨——王肃诗经学 | 第108-130页 |
3.1 发扬《毛诗》郑笺的政教传统 | 第109-118页 |
3.2 倾向个人情感的审美阐释 | 第118-130页 |
第4章 驳难方法——魏晋诗经学新维度 | 第130-155页 |
4.1 王基对王肃的四方面驳难 | 第130-142页 |
4.1.1 词语训诂的论难 | 第131-134页 |
4.1.2 历史事件的驳难 | 第134-135页 |
4.1.3 神话与历史的驳难 | 第135-139页 |
4.1.4 礼乐上的驳难 | 第139-142页 |
4.2 王基驳难王肃的原因及影响 | 第142-144页 |
4.3 孙毓的评说与陈统的驳难 | 第144-155页 |
4.3.1 对礼乐制度的不同理解 | 第147-149页 |
4.3.2 对诗中人情事理的不同解释 | 第149页 |
4.3.3 对词语的不同释义 | 第149-151页 |
4.3.4 上下文逻辑推理方法不同 | 第151-153页 |
4.3.5 所主儒、玄思想不同而使诗义不同 | 第153-155页 |
第5章 名物训诂——魏晋诗经学新主题 | 第155-172页 |
5.1 汉代《诗》作中的名物注疏 | 第156-158页 |
5.1.1 汉代《诗》作中的名物之义 | 第156-158页 |
5.2 魏晋名物注疏兴起的学术基础 | 第158-162页 |
5.3 陆《疏》名物释义之内容 | 第162-166页 |
5.3.1 对动植物古今名称的搜集 | 第163-165页 |
5.3.2 对动植物性质功用的描述 | 第165-166页 |
5.4 陆《疏》名物释义之特色 | 第166-172页 |
5.4.1 注释细致 | 第166-167页 |
5.4.2 注重趣味 | 第167-169页 |
5.4.3 注《诗》新方式 | 第169-170页 |
5.4.4 间接释《毛诗》 | 第170-172页 |
结语 | 第172-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0页 |
附录 | 第180-219页 |
致谢 | 第219-22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