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11-14页 |
|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 二 国内外公司法人格逆向否认制度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3页 |
| 三 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公司法人格逆向否认概述 | 第14-18页 |
| 第一节 公司法人格逆向否认的概念和分类 | 第14-15页 |
| 第二节 公司法人格逆向否认与正向否认的联系与区别 | 第15-18页 |
| 一 公司人格逆向否认与正向否认的联系 | 第15页 |
| 二 公司人格逆向否认与正向否认的区别 | 第15-18页 |
| 第二章 公司法人格逆向否认制度的学理及现实基础 | 第18-32页 |
| 第一节 公司法人格逆向否认的学理基础 | 第18-23页 |
| 一 法理基础 | 第18-21页 |
| 二 经济学基础 | 第21-22页 |
| 三 社会学基础 | 第22-23页 |
| 第二节 公司法人格逆向否认的现实基础 | 第23-27页 |
| 一 美国公司人格逆向否认的司法实践 | 第23-25页 |
| 二 我国公司人格逆向否认的司法实践 | 第25-27页 |
| 第三节 以现有制度局限性看逆向否认独立存在之价值 | 第27-32页 |
| 一 财产保全的局限性 | 第28-29页 |
| 二 代位权适用的局限性 | 第29-30页 |
| 三 股权强制执行程序的局限性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公司法人格逆向否认的适用要件和范围 | 第32-42页 |
| 第一节 公司法人格逆向否认的适用要件 | 第32-37页 |
| 一 主体要件 | 第32-34页 |
| 二 行为要件 | 第34-36页 |
| 三 结果要件 | 第36-37页 |
| 第二节 公司法人格逆向否认的适用范围 | 第37-42页 |
| 一 我国公司法人格逆向否认的适用场合 | 第37-40页 |
| 二 逆向否认的适用限度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我国公司法人格逆向否认制度的现状及建议 | 第42-51页 |
| 第一节 我国公司法人格逆向否认制度的现状 | 第42-44页 |
| 一 立法与学理研究方面 | 第42-43页 |
| 二 司法实践层面 | 第43-44页 |
| 第二节 法律规定的缺失和司法实践的矛盾 | 第44-45页 |
| 一 现有公司法体系规定缺失 | 第44-45页 |
| 二 替代性救济机制的缺陷和不足 | 第45页 |
| 第三节 “公司法人格逆向否认”制度的实体性规则构建 | 第45-47页 |
| 一 完善《公司法》第二十条 | 第45-46页 |
| 二 增加司法解释 | 第46-47页 |
| 第四节 “公司法人格逆向否认”制度的程序性规则构建 | 第47-51页 |
| 一 诉讼当事人 | 第47页 |
| 二 管辖法院 | 第47-48页 |
| 三 举证规则 | 第48-49页 |
| 四 判决的适用效力 | 第49-51页 |
| 结论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个人简历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