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双肢摇摆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2 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 | 第11-13页 |
1.2.1 静力理论 | 第11页 |
1.2.2 反应谱理论 | 第11页 |
1.2.3 动力理论 | 第11页 |
1.2.4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 | 第11-13页 |
1.3 双肢摇摆墙结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摇摆结构的发展 | 第13-14页 |
1.3.2 框架-双肢摇摆墙结构的提出 | 第14-15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框架-双肢摇摆墙结构初步设计 | 第17-31页 |
2.1 地震设防水准 | 第17页 |
2.2 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平 | 第17-18页 |
2.3 结构性能目标的选取 | 第18-20页 |
2.4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20-25页 |
2.4.1 设计方法简介 | 第21-24页 |
2.4.2 设计步骤 | 第24-25页 |
2.5 结构模型设计算例 | 第25-29页 |
2.5.1 框架结构模型设计 | 第25-27页 |
2.5.2 摇摆墙结构模型设计 | 第27-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框架-双肢摇摆墙结构有限元数值分析 | 第31-43页 |
3.1 单元选取与截面定义 | 第31-33页 |
3.1.1 梁柱单元 | 第31-32页 |
3.1.2 板单元 | 第32-33页 |
3.2 材料本构模型 | 第33-36页 |
3.2.1 梁柱混凝土与钢筋本构模型 | 第33-34页 |
3.2.2 楼板与墙体混凝土本构模型 | 第34-36页 |
3.3 钢筋的插入 | 第36-38页 |
3.4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38-42页 |
3.4.1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原理 | 第38页 |
3.4.2 地震波的选取及调整 | 第38-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框架-双肢摇摆墙结构动力时程分析计算 | 第43-57页 |
4.1 结构自振特性 | 第43-44页 |
4.2 加速度反应分析 | 第44-46页 |
4.3 相对位移与层间位移角 | 第46-49页 |
4.4 基底剪力时程曲线 | 第49-51页 |
4.5 滞回耗能与塑性发展 | 第51-56页 |
4.5.1 滞回耗能分析 | 第51-53页 |
4.5.2 结构塑形分布与发展 | 第53-5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