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经济学论文

碳税政策下企业低碳技术选择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3-22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3-15页
    1.2 研究内容第15-18页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结构安排第18-20页
        1.3.1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3.2 技术路线第19页
        1.3.3 结构安排第19-20页
    1.4 本文创新点第20-21页
    1.5 本章小结第21-22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22-35页
    2.1 逆向、闭环供应链第23-26页
    2.2 低碳供应链第26-28页
    2.3 企业技术选择第28-30页
    2.4 碳税对企业技术选择的影响第30-33页
    2.5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33-34页
    2.6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3章 面向异质性消费者企业低碳技术选择研究第35-53页
    3.1 引言第35-37页
    3.2 模型构建第37-40页
    3.3 制造商决策第40-45页
        3.3.1 制造商生产决策第40-42页
        3.3.2 制造商技术选择第42-45页
    3.4 政府的碳税政策第45-50页
        3.4.1 消费者剩余第45-46页
        3.4.2 政府税收第46页
        3.4.3 环境成本第46-47页
        3.4.4 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碳税政策第47-50页
    3.5 算例第50-51页
    3.6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4章 碳税政策下竞争性低碳技术策略选择第53-72页
    4.1 引言第53-54页
    4.2 问题描述第54-55页
    4.3 不同策略组合下制造商决策第55-57页
        4.3.1 (D,G)策略组合第55页
        4.3.2 (D,G)策略组合第55-56页
        4.3.3 (G,D)策略组合第56-57页
        4.3.4 (G,G)策略组合第57页
    4.4 制造商纳什均衡策略第57-63页
        4.4.1 纯策略纳什均衡第57-61页
        4.4.2 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第61-63页
    4.5 政府的碳税政策第63-68页
        4.5.1 (D,D)策略组合第63-64页
        4.5.2 (D,G)策略组合第64-65页
        4.5.3 (G,D)策略组合第65-66页
        4.5.4 (G,G)策略组合第66-68页
    4.6 算例第68-70页
    4.7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5章 学习效应下低碳技术选择的演化博弈分析第72-90页
    5.1 引言第72-73页
    5.2 模型构建第73-76页
        5.2.1 问题描述第73-74页
        5.2.2 制造商决策第74-76页
    5.3 制造商系统演化博弈分析第76-80页
        5.3.1 制造商系统演化的平衡点第76-77页
        5.3.2 制造商系统平衡点的稳定性分析第77-79页
        5.3.3 制造商系统演化结果分析第79-80页
    5.4 碳税政策下的演化博弈分析第80-87页
        5.4.1 碳税政策下制造商决策第81-82页
        5.4.2 碳税政策下系统演化的平衡点第82-83页
        5.4.3 碳税政策下平衡点稳定性分析第83-86页
        5.4.4 碳税政策下系统演化结果分析第86-87页
    5.5 算例第87-89页
    5.6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6章 竞争性企业低碳技术选择的许可机制研究第90-108页
    6.1 引言第90-91页
    6.2 问题描述第91-92页
    6.3 制造商策略选择第92-94页
    6.4 技术许可第94-97页
    6.5 技术许可补偿机制第97-102页
        6.5.1 固定许可费第97-99页
        6.5.2 单位许可费第99-102页
    6.6 比较分析第102-105页
        6.6.1 利润比较第102-103页
        6.6.2 碳排放量比较第103-104页
        6.6.3 消费者剩余比较第104-105页
    6.7 算例第105-107页
    6.8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08-112页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第108-110页
    7.2 研究局限及展望第110-112页
致谢第112-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24-12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第125-12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奖励情况第126-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羧酸或吡啶羧酸类配体的过渡/稀土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光学性质研究
下一篇:鲁棒线性子空间学习算法与框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