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10-14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与内容 | 第10-13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2 研究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文明性及其弊端 | 第14-22页 |
2.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文明性 | 第14-16页 |
2.1.1 社会生产力和效率大大提高 | 第14-15页 |
2.1.2 劳动积极性大大增强 | 第15页 |
2.1.3 社会财富大大增加 | 第15-16页 |
2.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 | 第16-18页 |
2.2.1 资本的逐利性 | 第16-17页 |
2.2.2 资本的贪婪性 | 第17页 |
2.2.3 资本的剥削性 | 第17-18页 |
2.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 | 第18-22页 |
2.3.1 无止境地攫取自然资源 | 第18-19页 |
2.3.2 环境成本外溢 | 第19-20页 |
2.3.3 物质性消费 | 第20页 |
2.3.4 生态殖民加剧 | 第20-22页 |
3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反生态性的批判 | 第22-30页 |
3.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伦理思想 | 第22-25页 |
3.1.1 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 第22-23页 |
3.1.2 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 | 第23-24页 |
3.1.3 人类史与自然史的统一 | 第24-25页 |
3.2 反生态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特性 | 第25-26页 |
3.2.1 无节制生产 | 第25页 |
3.2.2 无限度消费 | 第25-26页 |
3.2.3 无控制排放 | 第26页 |
3.3 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能量变换的断裂 | 第26-30页 |
3.3.1 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能量变换出现问题 | 第27-28页 |
3.3.2 “人征服自然”的指导思想 | 第28页 |
3.3.3 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裂缝的加剧 | 第28-30页 |
4 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对资本生产方式的批判 | 第30-39页 |
4.1 资本扩张与生态之间的矛盾 | 第30-33页 |
4.1.1 资本扩张与自然界的总体性矛盾 | 第30-31页 |
4.1.2 “双重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第二重矛盾 | 第31-33页 |
4.2 追求利润与生态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 第33-35页 |
4.2.1 “新陈代谢断裂”理论揭示了资本与生态之间的矛盾 | 第33-34页 |
4.2.2 意识形态是造成生态问题的内在根源 | 第34-35页 |
4.3 生态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 第35-39页 |
4.3.1 资本主生产方式的本性决定了生态问题的必然性 | 第36-37页 |
4.3.2 资本主义的“成本外在化”造成的环境破坏 | 第37-39页 |
5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理生态转向 | 第39-49页 |
5.1 思想认识的生态转向 | 第39-41页 |
5.1.1 由只顾眼前到可持续发展 | 第39-40页 |
5.1.2 由经济利益至上转向生态效益优先 | 第40-41页 |
5.2 生产方式的生态转向 | 第41-43页 |
5.2.1 产品设计由物美价廉到绿色环保 | 第41-42页 |
5.2.2 生产过程由污染到清洁 | 第42页 |
5.2.3 运用好生态科学技术 | 第42-43页 |
5.3 生活方式的生态转向 | 第43-46页 |
5.3.1 由注重物质消费转向崇尚精神消费 | 第44页 |
5.3.2 由浪费性消费转向节俭消费 | 第44-45页 |
5.3.3 由污染性消费转向绿色消费 | 第45-46页 |
5.4 文明形态的生态转向 | 第46-49页 |
5.4.1 经济形态由线性经济到循环经济 | 第46-47页 |
5.4.2 社会制度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至到共产主义 | 第47页 |
5.4.3 文明形态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