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9页 |
1.1.1 背景知识介绍 | 第16-18页 |
1.1.2 选题依据 | 第18-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趋势 | 第19-22页 |
1.3 我国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状况 | 第22-23页 |
1.4 我国湿地公园现状总结 | 第23-25页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1.5.1 完善城市湿地理论体系 | 第25页 |
1.5.2 提出湿地公园生态性与趣味性的一体化设计方法 | 第25-26页 |
1.5.3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1.6 理论基础 | 第26-30页 |
1.6.1 景观生态学 | 第26-27页 |
1.6.2 设计美学 | 第27页 |
1.6.3 环境心理学 | 第27-28页 |
1.6.4 环境行为学 | 第28页 |
1.6.5 人体工程学 | 第28-30页 |
1.7 研究框架 | 第30-31页 |
第二章 城市湿地公园的基本概念剖析 | 第31-42页 |
2.1 湿地(Wetland) | 第31-32页 |
2.2 城市湿地 | 第32-33页 |
2.3 湿地公园(Wetland Park) | 第33-35页 |
2.4 城市湿地公园(Urban Wetland Park) | 第35-42页 |
2.4.1 城市湿地公园中的城市湿地的概念解析 | 第35-37页 |
2.4.2 湿地结构与景观特征 | 第37页 |
2.4.3 湿地生物多样性特征 | 第37-38页 |
2.4.4 功能多样性特征 | 第38-42页 |
第三章 湿地公园生态性与趣味性的景观空间营造的基本原则与策略要点 | 第42-53页 |
3.1. 景观空间的基础设计 | 第42-43页 |
3.1.1 美学功能 | 第42页 |
3.1.2 管理法则 | 第42页 |
3.1.3 管理机构 | 第42页 |
3.1.4 旅游设备 | 第42-43页 |
3.1.5 法律程序 | 第43页 |
3.2 生态与趣味在景观空间中的体现 | 第43-45页 |
3.2.1 水体——动静结合之美 | 第43-44页 |
3.2.2 绿地——感受季节变迁的魅力 | 第44-45页 |
3.2.3 设施——体味休闲乐趣 | 第45页 |
3.3 生态性与趣味性一体化景观空间的元素关系 | 第45-47页 |
3.3.1 生态现实与艺术趣味的可变性 | 第45-46页 |
3.3.2 自然生态与人工趣味的互动性 | 第46页 |
3.3.3 生态共性与趣味个性的互补性 | 第46-47页 |
3.4 营造景观空间的基本准则 | 第47-49页 |
3.4.1 生态优先原则 | 第47-48页 |
3.4.2 趣味适宜原则 | 第48页 |
3.4.3 以人为本原则 | 第48-49页 |
3.5 构建景观空间的策略要点 | 第49-53页 |
3.5.1 滨水景观的主要形态构建 | 第49-50页 |
3.5.2 绿地系统景观空间的合理规划 | 第50-52页 |
3.5.3 功能性设施的优化布局 | 第52-53页 |
第四章 生态性与趣味性一体化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空间设计 | 第53-66页 |
4.1 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性设施景观空间设计 | 第53-58页 |
4.1.1 趣味性的公园功能区设计 | 第53-54页 |
4.1.2 趣味性的公园游戏区设计 | 第54-55页 |
4.1.3 可用性设计的普遍性设计准则 | 第55-58页 |
4.2 城市湿地公园的滨水景观空间设计 | 第58-62页 |
4.2.1 公园的滨水岸线规划生态设计 | 第58页 |
4.2.2 公园滨水区亲水景观空间设计 | 第58-62页 |
4.3 滨水区的趣味景观空间营造 | 第62-63页 |
4.3.1 绿地景观空间设计 | 第62-63页 |
4.4 生态趣味性与趣味生态性的一体化设计 | 第63-66页 |
4.4.1 生态空间——增强趣味空间的功能混合设计 | 第63-64页 |
4.4.2 趣味空间——合理优化布局生态空间的体验性设计 | 第64-66页 |
第五章 实证案例研究——以合肥滨湖湿地森林公园为例 | 第66-75页 |
5.1 湿地公园背景研究 | 第67-69页 |
5.1.1 项目背景 | 第67-69页 |
5.1.2 基地分析 | 第69页 |
5.2 生态性与趣味性一体化的设计理念与方法解析 | 第69-75页 |
5.2.1 重视景观小品的趣味性 | 第69-70页 |
5.2.2 源于自然,取于自然的趣味性 | 第70-71页 |
5.2.3 适当增加空间的起伏和落差,在有限的局部空间里营造丰富性 | 第71-72页 |
5.2.4 重视空间平面格局的作用 | 第72页 |
5.2.5 水景——充满想象的地方 | 第72-73页 |
5.2.6 滨水区的景观空间的情与趣结合 | 第73-74页 |
5.2.7 绿化 | 第74页 |
5.2.8 生态绿地景观设计要素一植物分配 | 第74-75页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第75-7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5页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附录 | 第78-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