γ-纳米氧化铝对贵金属铑的吸附性能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21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1.1 铑的资源及主要性质 | 第13-14页 |
1.1.2 铑的用途 | 第14页 |
1.1.3 贵金属分析测定的研究价值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 第15-19页 |
1.2.1 贵金属的分离富集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2 贵金属铑的测定方法 | 第18-19页 |
1.2.3 纳米材料在分离富集中的应用 | 第19页 |
1.3 选题的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第2章 微量铑的测定 | 第21-30页 |
2.1 前言 | 第21页 |
2.2 实验 | 第21-23页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1-22页 |
2.2.2 溶液的配制 | 第22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3-29页 |
2.3.1 吸收光谱 | 第23页 |
2.3.2 显色反应的稳定性 | 第23-24页 |
2.3.3 酸度的影响 | 第24页 |
2.3.4 显色剂用量 | 第24-25页 |
2.3.5 缓冲溶液用量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6 水浴温度的影响 | 第26页 |
2.3.7 沸水浴时间对络合物形成的影响 | 第26-27页 |
2.3.8 乙醇的用量 | 第27-28页 |
2.3.9 工作曲线的绘制 | 第28页 |
2.3.10 ICP-MS法测定铑的工作曲线 | 第28-29页 |
2.4 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γ-纳米氧化铝对铑的分离富集方法研究 | 第30-39页 |
3.1 前言 | 第30页 |
3.2 实验 | 第30-32页 |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0-31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2-37页 |
3.3.1 吸附剂的选择 | 第32页 |
3.3.2 吸附剂的表征 | 第32-33页 |
3.3.3 溶液PH值对离子吸附影响 | 第33-35页 |
3.3.4 吸附剂用量的考察 | 第35页 |
3.3.5 考察振荡时间对吸附行为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6 温度对吸附行为的考察 | 第36页 |
3.3.7 解吸 | 第36-37页 |
3.3.8 富集倍数 | 第37页 |
3.4 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γ-纳米氧化铝吸附铑的性能研究 | 第39-50页 |
4.1 前言 | 第39页 |
4.2 实验 | 第39-40页 |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9-40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4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9页 |
4.3.1 吸附动力学曲线 | 第41页 |
4.3.2 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41-43页 |
4.3.3 吸附反应活化能 | 第43页 |
4.3.4 扩散模型 | 第43-45页 |
4.3.5 吸附热力学模型 | 第45-49页 |
4.4 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γ-纳米氧化铝定量分离富集铑的分析应用 | 第50-56页 |
5.1 前言 | 第50-51页 |
5.2 实验 | 第51-52页 |
5.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51页 |
5.2.2 溶液的配制 | 第51页 |
5.2.3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2-55页 |
5.3.1 回收率的试验 | 第52-53页 |
5.3.2 吸附选择性系数 | 第53-54页 |
5.3.3 吸附剂再生的考察 | 第54页 |
5.3.4 检出限的测定 | 第54页 |
5.3.5 精密度的测定 | 第54-55页 |
5.3.6 标准矿样GBW07201的分析 | 第55页 |
5.4 小结 | 第55-5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7页 |
6.1 结论 | 第56页 |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