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前言 | 第10-11页 |
1.2 肝癌治疗现状 | 第11页 |
1.3 新城疫病毒简介 | 第11-19页 |
1.3.1 新城疫病毒的结构和功能 | 第11-13页 |
1.3.2 新城疫病毒致病性分子生物学基础 | 第13-14页 |
1.3.3 NDV诱导肿瘤细胞死亡的作用机制 | 第14-17页 |
1.3.4 PI3K/AKT信号通路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 第17-18页 |
1.3.5 NDV 病毒诱导肿瘤细胞死亡的其他途径 | 第18-19页 |
1.4 本课题研究思路及目的 | 第19-21页 |
第2章 原代肝癌细胞系的建立 | 第21-32页 |
2.1 前言 | 第21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2-29页 |
2.3.1 临床组织取样及处理 | 第22-23页 |
2.3.2 细胞冻存 | 第23-24页 |
2.3.3 小鼠皮下种瘤 | 第24页 |
2.3.4 肝癌细胞鉴定 | 第24-29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9-32页 |
2.4.1 肝癌细胞系的建立及命名 | 第29页 |
2.4.2 肝癌细胞系培养过程讨论 | 第29-30页 |
2.4.3 检测肝癌细胞标志基因AAT及ALB | 第30页 |
2.4.4 结果讨论 | 第30-32页 |
第3章 NDV特异性诱导肝癌细胞死亡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变化 | 第32-41页 |
3.1 前言 | 第32-3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3.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33页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3-34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4-36页 |
3.3.1 MTS法测定细胞存活率 | 第34页 |
3.3.2 免疫印迹法检测 NDV 感染后细胞中 PARP 磷酸化表达 | 第34-36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6-41页 |
3.4.1 NDV诱导肝癌细胞死亡的差异性 | 第36-37页 |
3.4.2 NDV特异性诱导肝癌细胞死亡的途径 | 第37-38页 |
3.4.3 NDV感染肝癌细胞差异性诱导AKT信号通路的激活 | 第38-39页 |
3.4.4 结果讨论 | 第39-41页 |
第4章 AKT通路活性是NDV差异性诱导人肝癌细胞死亡的重要因素 | 第41-49页 |
4.1 前言 | 第41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41-42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2-45页 |
4.3.1 MTS法测定细胞存活率 | 第42页 |
4.3.2 免疫印迹法检测处理后细胞PARP、AKT的表达 | 第42-44页 |
4.3.3 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 第44-45页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5-49页 |
4.4.1 NDV诱导人肝癌细胞死亡的特异性与PI3K/AKT通路磷酸化相关 | 第45-49页 |
第5章 NDV差异性诱导肝癌细胞死亡与自身免疫的关系 | 第49-54页 |
5.1 前言 | 第49页 |
5.2 材料与仪器 | 第49-50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49-50页 |
5.2.2 实验仪器 | 第50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50-52页 |
5.3.1 Trizol法提取RNA | 第50-51页 |
5.3.2 逆转录PCR | 第51页 |
5.3.3 实时定量 PCR(TAKARA 试剂盒) | 第51-52页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2-54页 |
5.4.1 NDV差异性诱导人肝癌细胞死亡与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相关性 | 第52-53页 |
5.4.2 结果讨论与讨论 | 第53-5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及发表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