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三、研究方案 | 第13-14页 |
(一) 研究重点和难点 | 第13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五、研究创新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列宁晚年重视执政党党内监督的原因探究 | 第16-20页 |
一、加强党内监督是俄国政治生态现状的客观选择 | 第17-18页 |
(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 第17页 |
(二) 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缺少党外监督 | 第17页 |
(三) 执政党领导集体的分裂隐患阻碍俄国发展 | 第17-18页 |
二、加强党内监督是俄国资源匮乏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 第18-20页 |
(一) 政治权力的集中是资源匮乏条件下的客观选择 | 第18页 |
(二) 党内监督的第一要义是运用集权促发展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列宁晚年执政党党内监督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20-31页 |
一、改变中央委员会人员结构 | 第20-22页 |
(一) 扩大中央委员会人数规模 | 第20-21页 |
(二) 优化中央委员会人员结构 | 第21-22页 |
二、公开评论执政党领导以实现群众监督 | 第22-25页 |
(一) 公开评论执政党领导的缺点 | 第22-24页 |
(二) 调离斯大林的总书记职位 | 第24-25页 |
(三) 加强集体领导和群众监督 | 第25页 |
三、改组监督机构以实现党内外监督的协调联动 | 第25-27页 |
(一) 扩大中央监察委员会的人数规模 | 第25-26页 |
(二) 改组工农检查院 | 第26-27页 |
(三) 中央监察委员会与工农检查院协同共进 | 第27页 |
四、增强监督监察职能 | 第27-31页 |
(一) 增强监察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 第28-29页 |
(二) 优化监督机构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列宁晚年执政党党内监督思想的局限性分析 | 第31-34页 |
一、列宁晚年执政党党内监督思想的局限性表现 | 第31-32页 |
(一) 文化水平较低的群众有效监督执政党的构想具有空想性 | 第31页 |
(二) 仅依靠个别人事调动实现党内监督的构想不具有普适性 | 第31页 |
(三) 党内监督未形成与党外监督的联动 | 第31页 |
(四) 党内制度监督构想尚不具有系统性 | 第31-32页 |
二、列宁晚年执政党党内监督思想产生局限性的原因 | 第32-33页 |
(一) 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具有首创性 | 第32页 |
(二) 列宁执政时间较短 | 第32页 |
(三) 列宁晚年所处环境极为特殊 | 第32-33页 |
三、客观地对待列宁晚年执政党党内监督思想的局限性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列宁晚年执政党党内监督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34-40页 |
一、加强党内监督思想的文本探究 | 第34-35页 |
二、加强党章党纪建设,实现制度监督权力 | 第35-38页 |
(一) 发挥党章对加强党内监督的总体规范性作用 | 第36页 |
(二) 制定严明的党纪党规 | 第36-37页 |
(三) 完善党内监督的制度建设 | 第37页 |
(四) 坚持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结合 | 第37-38页 |
三、创新监督方式,推动党内外监督协同共进 | 第38-40页 |
(一) 鼓励群众监督,创新监督方式 | 第38-39页 |
(二) 注重舆论监督,构建全方位监督模式 | 第39页 |
(三) 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并驾齐驱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