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舜耕山断裂泉山段地质构造特征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1.1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1.1.1 课题来源及背景依据 | 第11页 |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 1.4 采取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第16-17页 |
| 1.4.1 采取方法 | 第16页 |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1.5 工作量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地质背景概况 | 第19-31页 |
| 2.1 位置和自然地理 | 第19-20页 |
|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 | 第19页 |
| 2.1.2 自然地理 | 第19-20页 |
| 2.2 区域地层 | 第20-24页 |
| 2.2.1 青白口系 | 第21页 |
| 2.2.2 震旦系 | 第21页 |
| 2.2.3 寒武系 | 第21-22页 |
| 2.2.4 奥陶系 | 第22页 |
| 2.2.5 石炭系 | 第22-24页 |
| 2.2.6 二叠系 | 第24页 |
| 2.3 区域地质构造 | 第24-31页 |
| 2.3.1 区域褶皱 | 第24-26页 |
| 2.3.2 区域断层 | 第26-31页 |
| 第三章 断裂带地质构造特征 | 第31-57页 |
| 3.1 断裂带宏观地质构造 | 第31-45页 |
| 3.1.1 断层带东段出露特征 | 第32-36页 |
| 3.1.2 断裂带中段出露特征 | 第36-40页 |
| 3.1.3 断裂带西段出露特征 | 第40-42页 |
| 3.1.4 节理统计分析 | 第42-44页 |
| 3.1.5 本节小结 | 第44-45页 |
| 3.2 断裂带微观地质构造 | 第45-57页 |
| 3.2.1 晶类变形 | 第45-46页 |
| 3.2.2 显微裂隙特征 | 第46-50页 |
| 3.2.3 显微构造特征 | 第50-55页 |
| 3.2.4 本节小结 | 第55-57页 |
| 第四章 断裂带的形成与演化特征 | 第57-67页 |
| 4.1 断裂带形成机制 | 第57-63页 |
| 4.1.1 断裂带形成机制概述 | 第57页 |
| 4.1.2 断裂带形成的动力条件 | 第57-63页 |
| 4.1.3 边界条件 | 第63页 |
| 4.2 断裂带演化规律 | 第63-67页 |
| 4.2.1 地层基底演化 | 第63-65页 |
| 4.2.2 断裂形成过程 | 第65-67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 5.1 主要结论 | 第67页 |
| 5.2 研究展望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 致谢 | 第73-75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