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导论 | 第12-19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1.女性的工作和家庭责任难以平衡 | 第12页 |
| 2.职业性别歧视现象 | 第12-13页 |
| 3.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可能影响女性就业 | 第13页 |
| (二)问题提出 | 第13-14页 |
| (三)调研对象 | 第14-17页 |
| (四)研究框架 | 第17页 |
| (五)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一、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 第19-29页 |
| (一)角色冲突理论 | 第19-20页 |
| (二)就业歧视理论 | 第20页 |
| (三)社会性别理论 | 第20-22页 |
| 1.社会性别理论的内涵 | 第20-21页 |
| 2.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 第21-22页 |
| (四)生育工资惩罚效应 | 第22-23页 |
| (五)妇女劳动权概述 | 第23-27页 |
| 1.妇女劳动权的历史发展 | 第23-24页 |
| 2.妇女劳动权益 | 第24-25页 |
| 3.以性别平等角度划分妇女劳动权益种类 | 第25-27页 |
| (六)生育政策变迁历史 | 第27-29页 |
| 二、关于妇女劳动权益的立法现状 | 第29-35页 |
| (一)相关法律规定 | 第29-31页 |
| 1.宪法 | 第29页 |
| 2.法律 | 第29-30页 |
| 3.行政法规 | 第30页 |
| 4.部门规章 | 第30-31页 |
| 5.地方性法规规章 | 第31页 |
| 6.我国批准生效的国际公约和文件 | 第31页 |
| (二)立法模式 | 第31-35页 |
| 1.妇女劳动权益保障立法模式分类 | 第31-32页 |
| 2.我国立法模式的特点 | 第32-33页 |
| 3.我国立法模式的不足 | 第33-35页 |
| 三、内蒙古自治区妇女劳动权益实现现状分析 | 第35-46页 |
| (一)平等就业权实现情况 | 第35-38页 |
| 1.统计数据表现 | 第35-37页 |
| 2.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 (二)薪酬平等权 | 第38-42页 |
| 1.统计数据 | 第38-41页 |
| 2.统计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 (三)劳动卫生安全保护权 | 第42-43页 |
| 1.女职工健康水平提升 | 第42页 |
| 2.重视女职工四期保护 | 第42-43页 |
| (四)社会保险权 | 第43-46页 |
| 1.养老保险 | 第43-44页 |
| 2.生育保险 | 第44-46页 |
| 四、“全面二孩”政策对妇女劳动权益实现的影响 | 第46-54页 |
| (一)就业歧视问题 | 第46-49页 |
| 1.企业录用劳动力时有明显的性别和年龄偏好 | 第46-47页 |
| 2.加剧女性晋升的困难 | 第47-48页 |
| 3.女性晋升困难可能导致领导男女比例失衡更加严重 | 第48-49页 |
| (二)工资水平的性别差异 | 第49-51页 |
| 1.两性选择岗位不同造成工资差距 | 第50页 |
| 2.高薪行业中男女比例失衡 | 第50页 |
| 3.晋升影响工资水平 | 第50-51页 |
| (三)生育对女性劳动者职业能力提升的影响 | 第51-54页 |
| 1.降低职业规划目标 | 第51页 |
| 2.劳动供给时间减少 | 第51-52页 |
| 3.职业培训状况 | 第52-54页 |
| 五、“全面二孩”政策对妇女劳动权益实现产生影响的原因 | 第54-62页 |
| (一)社会性别视角分析生育政策 | 第54-56页 |
| 1.“全面二孩”政策制定过程中忽视性别实质平等 | 第54-55页 |
| 2.两性平等角度考察“全面二孩”政策 | 第55-56页 |
| (二)角色冲突导致妇女降低职业目标 | 第56-58页 |
| 1.生育二孩女职工的职业角色 | 第56页 |
| 2.生育二孩女职工的家庭角色 | 第56-57页 |
| 3.生育二孩女职工的工作家庭冲突 | 第57-58页 |
| (三)传统性别文化对就业性别隔离的影响 | 第58-59页 |
| 1.性别观念造成职业性别隔离 | 第58-59页 |
| 2.女性自身对传统性别文化认同 | 第59页 |
| (四)生育工资惩罚影响女性收入水平 | 第59-61页 |
| 1.生育二孩女职工工资水平降低 | 第59-60页 |
| 2.生育对二孩女职工人力资本积累的负面效应 | 第60-61页 |
| (五)统计就业歧视加剧就业性别歧视 | 第61-62页 |
| 六、对策建议 | 第62-65页 |
| (一)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融入社会性别主流化 | 第62-63页 |
| (二)建立健全反就业歧视的法律体系 | 第63页 |
| (三)改变传统性别分工模式,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 | 第63-64页 |
| (四)社会支持缓解女性面临的角色冲突 | 第64-65页 |
| 结论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附录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