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9页 |
第三节 论文内容与思路 | 第9-12页 |
一、论文内容 | 第9-11页 |
二、论文思路 | 第11-12页 |
第四节 创新点和不足 | 第12-13页 |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2页 |
二、本文不足之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地方政府性债务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13-21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一、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二、地方政府性债务治理的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一)对地方政府债务性风险的研究 | 第15页 |
(二)对地方政府性债务成因的研究 | 第15-16页 |
(三)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研究 | 第16页 |
(四)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防范的研究 | 第16-17页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一)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现状风险的研究 | 第17-18页 |
(二)对地方政府性债务成因的研究 | 第18-19页 |
(三)防范与化解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研究 | 第19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现状及风险分析 | 第21-31页 |
第一节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现状 | 第21-27页 |
一、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规模 | 第21-22页 |
二、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结构 | 第22-27页 |
第二节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现状的风险分析 | 第27-31页 |
第四章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成因分析 | 第31-42页 |
第一节 基于历史视角下地方政府性债务成因分析 | 第31-33页 |
一、建国以来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发展历程 | 第31-32页 |
二、结论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基于博弈论视角下地方政府性债务成因分析 | 第33-42页 |
一、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 第34页 |
二、地方政府性债务博弈模型要素构建 | 第34-36页 |
(一)博弈参与人的选取 | 第34-35页 |
(二)博弈参与人的策略 | 第35页 |
(三)博弈参与人的支付函数 | 第35-36页 |
三、博弈模型的构建和分析 | 第36-39页 |
(一)地方政府间的举债博弈 | 第36页 |
(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博弈 | 第36-39页 |
四、博弈模型的结论 | 第39-42页 |
第五章 国外地方政府性债务治理经验借鉴 | 第42-52页 |
第一节 国外地方政府性债务治理经验 | 第42-50页 |
一、美国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经验 | 第42-46页 |
(一)举债方式 | 第42-43页 |
(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控制方面 | 第43-45页 |
(三)美国橘县政府破产事件的案例分析 | 第45-46页 |
二、日本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经验 | 第46-48页 |
(一)发行债务的方式 | 第46页 |
(二)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控制方面 | 第46-48页 |
三、巴西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经验 | 第48-50页 |
(一)三次债务危机的概况 | 第48-49页 |
(二)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措施 | 第49-50页 |
第二节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经验的启示 | 第50-52页 |
第六章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治理思路 | 第52-58页 |
第一节 当前我国债务治理的主要方法及评论 | 第52-53页 |
第二节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治理对策 | 第53-58页 |
一、合理匹配地方财权事权,弱化举债动机 | 第54页 |
二、完善地方官员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避免盲目举债 | 第54-55页 |
三、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举债融资机制,规范举债行为 | 第55-56页 |
四、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防范债务风险 | 第56页 |
五、建立地方政府破产制度,防止债务风险转嫁 | 第56-57页 |
六、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强化债务管理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