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竹节参的形态学特征 | 第11-12页 |
1.2 竹节参的药用价值及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 竹节参三萜皂苷生物合成途径及关键功能基因的筛选 | 第13-15页 |
1.4 生物信息学与转录组测序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5 基因克隆技术的概述 | 第18-22页 |
1.6 反转录PCR与实时定量PCR技术的概述 | 第22-23页 |
1.7 立题的依据和意义 | 第23-25页 |
2 竹节参转录组测序的数据分析 | 第25-36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5-26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2.1.3 实验试剂与耗材 | 第25-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2.2.1 竹节参根状茎总RNA提取与检测 | 第26页 |
2.2.2 cDNA文库的构建 | 第26-27页 |
2.2.3 转录组测序数据前处理与De novo拼接 | 第27页 |
2.2.4 基因功能注释 | 第27-2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4页 |
2.3.1 测序数据的筛选与拼接 | 第28-30页 |
2.3.2 功能注释与分类 | 第30页 |
2.3.3 GO与COG分类 | 第30-32页 |
2.3.4 KEGG代谢途径分析 | 第32页 |
2.3.5 三萜皂苷合成途径 | 第32-34页 |
2.4 讨论 | 第34-36页 |
3 竹节参SS、SE、DS、β-AS基因的克隆 | 第36-46页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6-37页 |
3.1.1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3.1.2 实验试剂与耗材 | 第36-3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7-42页 |
3.2.1 竹节参根状茎总R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37-38页 |
3.2.2 cDNA的制备 | 第38-39页 |
3.2.3 外源目的片段的获取 | 第39-40页 |
3.2.4 目的片段的体外重组与转化 | 第40-41页 |
3.2.5 阳性克隆菌的筛选与测序 | 第41-4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2-44页 |
3.3.1 总RNA质量检测 | 第42-43页 |
3.3.2 竹节参SS、SE、DS、β-AS基因扩增产物检测 | 第43页 |
3.3.3 阳性重组分子的筛选 | 第43-44页 |
3.4 讨论 | 第44-46页 |
4 竹节参SS、SE、DS、β-AS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6-65页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6页 |
4.1.1 实验仪器 | 第46页 |
4.1.2 实验试剂与耗材 | 第4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6-50页 |
4.2.1 竹节参根状茎总R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46-47页 |
4.2.2 cDNA的制备 | 第47-48页 |
4.2.3 竹节参SS、SE、DS、β-AS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48-49页 |
4.2.4 竹节参SS、SE、DS、β-AS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9-50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0-64页 |
4.3.1 克隆基因基本序列信息 | 第50-51页 |
4.3.2 克隆基因核苷酸序列比对 | 第51-52页 |
4.3.3 克隆基因氨基酸序列比对 | 第52-55页 |
4.3.4 亚细胞定位预测 | 第55页 |
4.3.5 跨膜区预测 | 第55-57页 |
4.3.6 磷酸化位点预测 | 第57-58页 |
4.3.7 二级结构预测 | 第58-59页 |
4.3.8 三级结构预测 | 第59-60页 |
4.3.9 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第60-63页 |
4.3.10 竹节参 β-AS、DS、SS、SE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63-64页 |
4.4 讨论 | 第64-65页 |
5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附录 | 第75-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