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9-18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9-10页 |
| 1.2 木材干燥概述 | 第10-13页 |
| 1.2.1 木材干燥的基本概念 | 第10页 |
| 1.2.2 木材干燥原理 | 第10-11页 |
| 1.2.3 影响干燥速度的因素 | 第11页 |
| 1.2.4 木材干燥的工艺过程 | 第11-12页 |
| 1.2.5 木材的干燥缺陷及其影响 | 第12-13页 |
| 1.3 木材含水率检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6页 |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1.5 研究技术路线和方案 | 第16页 |
| 1.6 创新点 | 第16-18页 |
| 2 测量方法的研究分析 | 第18-51页 |
| 2.1 温度的测量 | 第18-32页 |
| 2.1.1 热电偶温度传感器 | 第18-23页 |
| 2.1.1.1 常见热电偶种类 | 第18-20页 |
| 2.1.1.2 热电偶冷端温度及其补偿 | 第20-22页 |
| 2.1.1.3 热电偶传感器的结构形式 | 第22-23页 |
| 2.1.2 热电阻温度传感器 | 第23-27页 |
| 2.1.2.1 铂热电阻 | 第23-24页 |
| 2.1.2.2 铜热电阻 | 第24-25页 |
| 2.1.2.3 热电阻传感器的组成与结构 | 第25页 |
| 2.1.2.4 热电阻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 第25-27页 |
| 2.1.3 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 | 第27-29页 |
| 2.1.3.1 热敏电阻的组成与结构 | 第27-28页 |
| 2.1.3.2 热敏电阻的特性 | 第28-29页 |
| 2.1.4 集成温度传感器 | 第29-30页 |
| 2.1.4.1 集成温度传感器的分类 | 第30页 |
| 2.1.4.2 集成温度传感器的特点 | 第30页 |
| 2.1.5 温度传感器的对比选取 | 第30-32页 |
| 2.2 湿度的测量 | 第32-38页 |
| 2.2.1 干湿球法 | 第32-34页 |
| 2.2.2 湿敏传感器法 | 第34-35页 |
| 2.2.3 毛发湿度计法 | 第35页 |
| 2.2.4 平衡含水率法 | 第35-36页 |
| 2.2.5 湿度测量方法的对比选取 | 第36-37页 |
| 2.2.6 平衡含水率的测量 | 第37-38页 |
| 2.3 木材含水率的测量 | 第38-51页 |
| 2.3.1 称重法 | 第39-41页 |
| 2.3.2 电阻法 | 第41-44页 |
| 2.3.3 介电法 | 第44-45页 |
| 2.3.4 木材含水率测量方法的对比选取 | 第45-46页 |
| 2.3.5 木材含水率与电阻关系的确定 | 第46-51页 |
| 3 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51-68页 |
| 3.1 系统的硬件组成框图 | 第51-52页 |
| 3.2 系统的主要元器件选择 | 第52-62页 |
| 3.2.1 单片机 | 第52-55页 |
| 3.2.2 放大器 | 第55页 |
| 3.2.3 A/D转换器 | 第55-56页 |
| 3.2.4 译码器 | 第56-58页 |
| 3.2.5 驱动器 | 第58页 |
| 3.2.6 开关继电器 | 第58-60页 |
| 3.2.7 显示屏 | 第60-62页 |
| 3.3 系统的主要电路设计 | 第62-66页 |
| 3.3.1 电源电路设计 | 第62页 |
| 3.3.2 单片机辅助电路设计 | 第62-63页 |
| 3.3.3 温度检测电路设计 | 第63-64页 |
| 3.3.4 木材含水率与湿度检测电路设计 | 第64-65页 |
| 3.3.5 该系统总电路原理图 | 第65-66页 |
| 3.4 系统的PCB图与实物图 | 第66-68页 |
| 3.4.1 系统的PCB图 | 第66页 |
| 3.4.2 系统的实物图 | 第66-68页 |
| 4 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68-74页 |
| 4.1 系统语言及编译软件 | 第68-69页 |
| 4.2 系统的主要程序流程图 | 第69-74页 |
| 4.2.1 CPU主程序流程图设计 | 第69-70页 |
| 4.2.2 温度流程图设计 | 第70页 |
| 4.2.3 木材含水率和平衡含水率采集处理程序流程图设计 | 第70-71页 |
| 4.2.4 A/D转换程序流程图设计 | 第71-72页 |
| 4.2.5 中断处理流程图设计 | 第72-73页 |
| 4.2.6 显示预处理程序流程图 | 第73-74页 |
| 5 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 第74-78页 |
| 5.1 干扰的产生和来源 | 第74-75页 |
| 5.2 干扰的抑制 | 第75-78页 |
| 5.2.1 硬件措施 | 第75-76页 |
| 5.2.2 软件措施 | 第76-78页 |
| 6 系统远程显示设计 | 第78-84页 |
| 6.1 系统远程显示的总体设计 | 第78-79页 |
| 6.2 系统远程显示的功能设计 | 第79页 |
| 6.3 系统远程显示的硬件 | 第79-82页 |
| 6.4 数据中心服务器的设计 | 第82页 |
| 6.5 客户端的设计 | 第82-84页 |
| 7 结论 | 第84-86页 |
| 7.1 课题取得的成果 | 第84页 |
| 7.2 本文还需要深入研究的几点 | 第84-85页 |
| 7.3 展望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 个人简介 | 第91-92页 |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