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文献研究 | 第15-37页 |
第一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病名 | 第15页 |
第二节 中医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5-17页 |
1 久病正虚 | 第15-16页 |
2 外邪袭肺 | 第16-17页 |
3 其他病因病机 | 第17页 |
第三节 中医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期的认识 | 第17页 |
第四节 中医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展及预后的认识 | 第17-18页 |
第五节 古代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诊治经验 | 第18-21页 |
1 整体观及辨证论治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中的体现 | 第18-19页 |
1.1 整体观 | 第18-19页 |
1.2 辨证论治 | 第19页 |
2 辨病与辨证的结合 | 第19-20页 |
3 历代医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经验 | 第20-21页 |
3.1 药物治疗 | 第20页 |
3.2 针灸治疗 | 第20-21页 |
3.3 康复锻炼疗法 | 第21页 |
3.4 饮食调摄 | 第21页 |
第六节 现代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研究概况 | 第21-27页 |
1 文献整理 | 第21-22页 |
2 病机临床研究 | 第22-23页 |
2.1 临床资料的分析研究 | 第22页 |
2.2 临床经验的总结 | 第22页 |
2.3 中医证型理化标记物的探索 | 第22-23页 |
3 作用机制实验研究 | 第23页 |
4 现代统计学方法的应用 | 第23-24页 |
5 新的观点及临床应用 | 第24-25页 |
5.1 以“毒”立论 | 第24页 |
5.2 从“络”论治 | 第24页 |
5.3 重视心理治疗及相关研究 | 第24页 |
5.4 重视宗气的作用 | 第24-25页 |
5.5 综合护理技术的应用 | 第25页 |
6 辨证论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第25-26页 |
6.1 稳定期的辨证论治 | 第25页 |
6.2 急性加重期的辨证论治 | 第25-26页 |
7 中成药及新型注射剂的应用 | 第26页 |
8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 | 第26-27页 |
9 其他疗法的扩展 | 第27页 |
第七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第27-37页 |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定义 | 第27-28页 |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流行病学概况 | 第28页 |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 | 第28-30页 |
3.1 环境因素(外因) | 第29-30页 |
3.2 个体因素(内因) | 第30页 |
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 | 第30-31页 |
4.1 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机制 | 第30-31页 |
4.2 氧化应激机制 | 第31页 |
4.3 炎症机制 | 第31页 |
4.4 其他 | 第31页 |
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学表现 | 第31页 |
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生理学表现 | 第31-32页 |
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程分期 | 第32页 |
7.1 急性加重期 | 第32页 |
7.2 稳定期 | 第32页 |
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 | 第32-37页 |
8.1 稳定期的治疗 | 第32-34页 |
8.2 急性加重期的治疗 | 第34-37页 |
第二章 补肺纳肾法的相关研究 | 第37-45页 |
第一节 补肺纳肾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理论基础 | 第37-40页 |
1 肺与肾生理功能的关系 | 第37-39页 |
1.1 呼吸功能方面 | 第37页 |
1.2 水液代谢方面 | 第37-38页 |
1.3 气的生成与运行方面 | 第38页 |
1.4 血液的生成与运行方面 | 第38-39页 |
2 呼吸功能、水液代谢、气、血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关系 | 第39-40页 |
2.1 呼吸功能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关系 | 第39页 |
2.2 水液代谢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关系 | 第39页 |
2.3 气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关系 | 第39-40页 |
2.4 血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关系 | 第40页 |
3 肺与肾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病理联系 | 第40页 |
3.1 五行属性方面 | 第40页 |
3.2 呼吸功能、水液代谢、气、血方面 | 第40页 |
第二节 补肺纳肾法的立法依据、方药及方解 | 第40-43页 |
1 补肺纳肾法的立法依据 | 第40-41页 |
2 补肺纳肾法的方药、用法、方解、加味及现代药理研究 | 第41-43页 |
2.1 本研究所用补肺纳肾法方药及用法 | 第41页 |
2.2 本研究所用补肺纳肾法方药的方解 | 第41-42页 |
2.3 本研究所用补肺纳肾法方药的辨证加味 | 第42页 |
2.4 本研究所用补肺纳肾法主药及方剂治疗COPD的现代药理研究 | 第42-43页 |
第三节 补肺纳肾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意义 | 第43-45页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第45-60页 |
第一节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45页 |
1 研究目标 | 第45页 |
2 研究内容 | 第45页 |
第二节 受试者的选择与退出 | 第45-48页 |
1 诊断标准 | 第45-47页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45-46页 |
1.2 病程分期标准 | 第46页 |
1.3 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 第46页 |
1.4 中医肺肾两虚证辨证标准 | 第46-47页 |
2 病例选择 | 第47-48页 |
2.1 纳入病例标准 | 第47页 |
2.2 排除病例标准 | 第47-48页 |
3 剔除和脱落病例标准 | 第48页 |
4 中止临床试验标准 | 第48页 |
第三节 临床研究方案 | 第48-53页 |
1 研究方法 | 第48页 |
2 病例来源 | 第48页 |
3 病例分组方法 | 第48页 |
4 治疗方法 | 第48-49页 |
4.1 对照组治疗方法 | 第49页 |
4.2 治疗组治疗方法 | 第49页 |
5 观察指标 | 第49-52页 |
5.1 一般人口学指标及肺功能分级情况 | 第49-50页 |
5.2 疗效性观察指标 | 第50-52页 |
5.3 安全性观察指标 | 第52页 |
5.4 依从性观察指标 | 第52页 |
6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第52-53页 |
第四节 临床研究结果及统计分析 | 第53-60页 |
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 第53-54页 |
1.1 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 第53页 |
1.2 肺功能分级比较 | 第53-54页 |
2 各观察指标结果及统计分析 | 第54-59页 |
2.1 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比较 | 第54-55页 |
2.2 肺功能观察指标比较 | 第55-56页 |
2.3 运动耐力(6MWT)结果比较 | 第56-57页 |
2.4 生活质量(CAT积分)比较 | 第57页 |
2.5 远期疗效(急性发作情况)比较 | 第57-59页 |
3 安全性及依从性结果评价 | 第59-60页 |
3.1 安全性评价 | 第59页 |
3.2 依从性评价 | 第59-60页 |
第四章 结语 | 第60-65页 |
第一节 讨论 | 第60-63页 |
第二节 结论 | 第63页 |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 | 第63-64页 |
第四节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 | 第68-73页 |
附录1 患者基本信息表 | 第68-69页 |
附录2 病例筛查表 | 第69-70页 |
附录3 中医证候量化评分表 | 第70-71页 |
附录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表 | 第71-72页 |
附录5 临床观察表 | 第72-73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附件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