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清咽含片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前言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理论基础 | 第12-17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 1.1 中医对咽炎的病因的分析 | 第12-14页 |
| 1.2 中医治疗咽炎的方法研究 | 第14页 |
| 2 处方分析及剂型的选择 | 第14-15页 |
| 2.1 处方分析 | 第14页 |
| 2.2 剂型的选择 | 第14-15页 |
| 3 处方中单味药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 3.1 肿节风 | 第15页 |
| 3.2 青黛 | 第15页 |
| 3.3 金银花 | 第15-16页 |
| 3.4 连翘 | 第16页 |
| 3.5 桔梗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提取工艺的研究 | 第17-30页 |
| 1 仪器与试药 | 第17页 |
| 1.1 仪器 | 第17页 |
| 1.2 试药 | 第17页 |
| 2 醇提工艺的研究 | 第17-23页 |
| 2.1 提取液的制备 | 第17-18页 |
| 2.2 绿原酸的含量测定 | 第18页 |
| 2.3 木犀草苷的含量测定 | 第18-19页 |
| 2.4 单因素考察 | 第19-21页 |
| 2.5 正交试验方法与结果 | 第21-23页 |
| 3 水提工艺的研究 | 第23-28页 |
| 3.1 提取液的制备 | 第23页 |
| 3.2 异嗪皮啶、迷迭香酸的含量测定 | 第23页 |
| 3.3 连翘苷的含量测定 | 第23-24页 |
| 3.4 连翘酯苷A的含量测定 | 第24页 |
| 3.5 单因素考察 | 第24-25页 |
| 3.6 正交试验方法与结果 | 第25-28页 |
| 4 浓缩、干燥工艺的研究 | 第28-30页 |
| 4.1 浓缩工艺的研究 | 第28页 |
| 4.2 干燥工艺的研究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制剂成型工艺的研究 | 第30-37页 |
| 1 仪器与试药 | 第30页 |
| 1.1 仪器 | 第30页 |
| 1.2 试药 | 第30页 |
| 2 辅料的选择 | 第30-32页 |
| 2.1 矫味剂的选择 | 第30-32页 |
| 2.2 润湿剂的选择 | 第32页 |
| 2.3 润滑剂的选择 | 第32页 |
| 3 制剂成型工艺的研究 | 第32-34页 |
| 3.1 颗粒的堆密度 | 第32-33页 |
| 3.2 颗粒的吸湿性 | 第33-34页 |
| 3.3 重量差异 | 第34页 |
| 3.4 崩解时限 | 第34页 |
| 4 制法与工艺流程 | 第34-36页 |
| 4.1 处方 | 第34页 |
| 4.2 制法 | 第34-35页 |
| 4.3 工艺流程图 | 第35-36页 |
| 5 中试研究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 第37-56页 |
| 1 仪器与试药 | 第37-38页 |
| 1.1 仪器 | 第37页 |
| 1.2 试药 | 第37-38页 |
| 2 解毒清咽含片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 第38-51页 |
| 2.1 处方 | 第38页 |
| 2.2 制法 | 第38页 |
| 2.3 性状 | 第38页 |
| 2.4 鉴别 | 第38-41页 |
| 2.5 检查 | 第41-43页 |
| 2.6 含量测定 | 第43-50页 |
| 2.7 功能主治 | 第50页 |
| 2.8 用法用量 | 第50页 |
| 2.9 规格 | 第50页 |
| 2.10 贮藏 | 第50-51页 |
| 3 解毒清咽含片的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 | 第51-56页 |
| 3.1 解毒清咽含片的质量标准(草案) | 第51-54页 |
| 3.2 解毒清咽含片的质量标准(草案)起草说明 | 第54-56页 |
| 第五章 初步稳定性的研究 | 第56-60页 |
| 1 研究方法 | 第56页 |
| 2 研究项目与结果 | 第56-60页 |
| 结论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文献综述 | 第64-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 作者简历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