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满铁附属地”建筑风格特色与保护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12-14页 |
1.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4页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页 |
1.2.1 满铁附属地 | 第14页 |
1.2.2 满铁长春附属地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 第14-16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6-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第2章 满铁长春附属地的形成与发展 | 第19-36页 |
2.1 满铁附属地的由来 | 第19-27页 |
2.1.1 历史背景 | 第19-21页 |
2.1.2 主要分布与规划设计 | 第21-27页 |
2.2 满铁长春附属地的形成与发展 | 第27-29页 |
2.2.1 形成与选址 | 第27-28页 |
2.2.2 扩张与发展 | 第28-29页 |
2.3 满铁长春附属地建筑的发展 | 第29-35页 |
2.3.1 初期的建设与发展 | 第30-33页 |
2.3.2 发展繁盛时期的更新 | 第33-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满铁长春附属地建筑风格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 第36-54页 |
3.1 建筑形式与风格 | 第36-45页 |
3.1.1 建筑形式语言 | 第36-38页 |
3.1.2 建筑形式结构 | 第38-41页 |
3.1.3 建筑基本元素 | 第41-45页 |
3.2 影响因素 | 第45-49页 |
3.2.1 外来影响因素 | 第45-49页 |
3.2.2 地域影响因素 | 第49页 |
3.3 外墙饰面材料及特色 | 第49-53页 |
3.3.1 丰富的饰面材料 | 第49-51页 |
3.3.2 独特的饰面做法 | 第51-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满铁长春附属地历史建筑的价值及保护措施 | 第54-81页 |
4.1 历史与文化价值 | 第54-59页 |
4.1.1 历史价值 | 第54-56页 |
4.1.2 文化价值 | 第56-59页 |
4.2 历史建筑分析及保护方法 | 第59-77页 |
4.2.1 历史建筑分析 | 第59-73页 |
4.2.2 保护修复方法 | 第73-76页 |
4.2.3 保护修复中存在的问题 | 第76-77页 |
4.3 历史建筑再利用策略 | 第77-80页 |
4.3.1 建筑功能的置换 | 第78-79页 |
4.3.2 循序渐进的更新 | 第79-8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结论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