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交通运输建筑、邮电通信建筑、广播电视建筑论文--火车站论文

严寒地区高速铁路客站候车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4页
    1.1 课题背景第12-16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6-18页
        1.2.1 研究的目的第16-17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17-18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8-20页
        1.3.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第18-19页
        1.3.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第19-20页
    1.4 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第20-22页
        1.4.1 基本概念第20-21页
        1.4.2 主要研究对象第21-22页
    1.5 课题研究方法与框架第22-24页
        1.5.1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5.2 研究框架第23-24页
第2章 我国严寒地区高铁客站候车空间解析第24-44页
    2.1 我国铁路客站候车空间发展历程第24-32页
        2.1.1 平面分散的候车模式第24-26页
        2.1.2 集中式的候车模式第26-29页
        2.1.3 快速通过的候车模式第29-30页
        2.1.4 综合立体化的候车模式第30-32页
    2.2 高铁客站候车空间功能构成第32-34页
        2.2.1 交通空间第32页
        2.2.2 等候空间第32-33页
        2.2.3 辅助空间第33-34页
    2.3 高铁客站候车空间设计概况与发展趋势第34-41页
        2.3.1 设计概况第34-38页
        2.3.2 发展趋势第38-41页
    2.4 影响严寒地区高铁客站候车空间设计的因素第41-43页
        2.4.1 严寒气候的影响第41-42页
        2.4.2 地域文化的影响第42页
        2.4.3 换乘模式的转变第42-43页
        2.4.4 运营模式的变革第43页
    2.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3章 严寒地区高铁客站候车空间现状与模式分析第44-77页
    3.1 严寒地区已建高铁客站候车空间现状分析第44-54页
        3.1.1 长春西站第44-48页
        3.1.2 哈尔滨西站第48-51页
        3.1.3 四平东站第51-54页
    3.2 严寒地区高铁客站候车空间模式分析第54-60页
        3.2.1 综合候车大厅立体分层的跨线式第54-57页
        3.2.2 综合候车大厅为空间主体的线侧式第57-60页
    3.3 其他交通建筑等候空间利用分析与借鉴第60-64页
        3.3.1 航站楼等候空间设计分析与借鉴第60-62页
        3.3.2 地铁站等候空间设计分析与借鉴第62-64页
    3.4 旅客心理行为模式分析第64-71页
        3.4.1 心理模式第64-68页
        3.4.2 行为模式第68-71页
    3.5 严寒地区高铁客站候车空间存在问题第71-76页
        3.5.1 地域适应性的不足第71-72页
        3.5.2 商业空间使用效率低第72页
        3.5.3 站场空间设计不完善第72-74页
        3.5.4 空间导向性较弱第74页
        3.5.5 无障碍设施不完善第74-76页
    3.6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4章 严寒地区高铁客站候车空间优化设计第77-106页
    4.1 优化设计目标第77-78页
        4.1.1 提高空间舒适程度第77-78页
        4.1.2 提升客站通过效率第78页
        4.1.3 加强空间内在品质第78页
    4.2 优化设计原则第78-80页
        4.2.1 地域适应性第78-79页
        4.2.2 功能适应性第79页
        4.2.3 人性化设计第79-80页
    4.3 优化设计方法第80-105页
        4.3.1 空间地域适应性的优化第80-87页
        4.3.2 空间功能适应性的优化第87-93页
        4.3.3 候车流线与商业的优化第93-96页
        4.3.4 候车服务设施的优化第96-103页
        4.3.5 候车空间导向的优化第103-105页
    4.4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结论与展望第106-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1页
附录第111-11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9-120页
致谢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PLC的智能家居监控系统研究
下一篇:全轻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