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寒地区高速铁路客站候车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2-16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6-17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1.3.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第18-19页 |
1.3.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 第19-20页 |
1.4 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 | 第20-22页 |
1.4.1 基本概念 | 第20-21页 |
1.4.2 主要研究对象 | 第21-22页 |
1.5 课题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2-24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第2章 我国严寒地区高铁客站候车空间解析 | 第24-44页 |
2.1 我国铁路客站候车空间发展历程 | 第24-32页 |
2.1.1 平面分散的候车模式 | 第24-26页 |
2.1.2 集中式的候车模式 | 第26-29页 |
2.1.3 快速通过的候车模式 | 第29-30页 |
2.1.4 综合立体化的候车模式 | 第30-32页 |
2.2 高铁客站候车空间功能构成 | 第32-34页 |
2.2.1 交通空间 | 第32页 |
2.2.2 等候空间 | 第32-33页 |
2.2.3 辅助空间 | 第33-34页 |
2.3 高铁客站候车空间设计概况与发展趋势 | 第34-41页 |
2.3.1 设计概况 | 第34-38页 |
2.3.2 发展趋势 | 第38-41页 |
2.4 影响严寒地区高铁客站候车空间设计的因素 | 第41-43页 |
2.4.1 严寒气候的影响 | 第41-42页 |
2.4.2 地域文化的影响 | 第42页 |
2.4.3 换乘模式的转变 | 第42-43页 |
2.4.4 运营模式的变革 | 第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严寒地区高铁客站候车空间现状与模式分析 | 第44-77页 |
3.1 严寒地区已建高铁客站候车空间现状分析 | 第44-54页 |
3.1.1 长春西站 | 第44-48页 |
3.1.2 哈尔滨西站 | 第48-51页 |
3.1.3 四平东站 | 第51-54页 |
3.2 严寒地区高铁客站候车空间模式分析 | 第54-60页 |
3.2.1 综合候车大厅立体分层的跨线式 | 第54-57页 |
3.2.2 综合候车大厅为空间主体的线侧式 | 第57-60页 |
3.3 其他交通建筑等候空间利用分析与借鉴 | 第60-64页 |
3.3.1 航站楼等候空间设计分析与借鉴 | 第60-62页 |
3.3.2 地铁站等候空间设计分析与借鉴 | 第62-64页 |
3.4 旅客心理行为模式分析 | 第64-71页 |
3.4.1 心理模式 | 第64-68页 |
3.4.2 行为模式 | 第68-71页 |
3.5 严寒地区高铁客站候车空间存在问题 | 第71-76页 |
3.5.1 地域适应性的不足 | 第71-72页 |
3.5.2 商业空间使用效率低 | 第72页 |
3.5.3 站场空间设计不完善 | 第72-74页 |
3.5.4 空间导向性较弱 | 第74页 |
3.5.5 无障碍设施不完善 | 第74-7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4章 严寒地区高铁客站候车空间优化设计 | 第77-106页 |
4.1 优化设计目标 | 第77-78页 |
4.1.1 提高空间舒适程度 | 第77-78页 |
4.1.2 提升客站通过效率 | 第78页 |
4.1.3 加强空间内在品质 | 第78页 |
4.2 优化设计原则 | 第78-80页 |
4.2.1 地域适应性 | 第78-79页 |
4.2.2 功能适应性 | 第79页 |
4.2.3 人性化设计 | 第79-80页 |
4.3 优化设计方法 | 第80-105页 |
4.3.1 空间地域适应性的优化 | 第80-87页 |
4.3.2 空间功能适应性的优化 | 第87-93页 |
4.3.3 候车流线与商业的优化 | 第93-96页 |
4.3.4 候车服务设施的优化 | 第96-103页 |
4.3.5 候车空间导向的优化 | 第103-10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1页 |
附录 | 第111-11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