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重庆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路径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10-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2-18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8页
        1.3.3 国内外文献研究述评第18页
    1.4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9-22页
        1.5.1 研究方法第19页
        1.5.2 技术路线第19-22页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22-30页
    2.1 概念界定第22-25页
        2.1.1 城镇化的概念及发展规律第22-24页
        2.1.2 生态环境的概念及特点第24页
        2.1.3 协调发展的概念第24-25页
    2.2 理论基础第25-29页
        2.2.1 新型城镇化理论第25-27页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7-28页
        2.2.3 系统理论第28-29页
    2.3 本章小结第29-30页
3 重庆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及协调发展评价第30-44页
    3.1 重庆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现状第30-32页
        3.1.1 重庆市城镇化发展现状第30-31页
        3.1.2 重庆市生态环境发展现状第31-32页
    3.2 重庆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第32-39页
        3.2.1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第32-33页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33-37页
        3.2.3 数据标准化及指标权值及评价标准的确定第37-38页
        3.2.4 重庆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第38-39页
    3.3 评价结果分析第39-42页
    3.4 本章小结第42-44页
4 重庆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SD模型构建第44-70页
    4.1 系统动力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第44-47页
        4.1.1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第44-46页
        4.1.2 系统动力学的相关概念及建模步骤第46页
        4.1.3 系统动力学方法对本节的适用性分析第46-47页
    4.2 建模目的、假设条件及系统边界第47-59页
        4.2.1 建模目的第47页
        4.2.2 假设条件第47-48页
        4.2.3 城镇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系统的边界及子系统划分第48-50页
        4.2.4 城镇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系统的因果关系分析第50-59页
    4.3 重庆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SD模型构建第59-68页
        4.3.1 变量的选取第59-61页
        4.3.2 模型数据来源及参数估计第61-64页
        4.3.3 模型的系统流图及主要方程第64-68页
    4.4 模型的有效性检验第68-69页
        4.4.1 模型结构适合性检验第68-69页
        4.4.2 模型行为与实际系统一致性检验第69页
    4.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5 重庆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研究第70-86页
    5.1 情景分析方法第70-74页
        5.1.1 情景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第70页
        5.1.2 情景分析法的主要步骤第70-71页
        5.1.3 本文的情景设定第71-74页
    5.2 重庆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情景仿真第74-80页
        5.2.1 城镇化相关指标仿真第74-78页
        5.2.2 生态环境相关指标仿真第78-80页
    5.3 重庆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第80-82页
    5.4 促进重庆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第82-85页
        5.4.1 城市经济发展方面第82-83页
        5.4.2 城市人口发展方面第83-84页
        5.4.3 城市环境保护方面第84-85页
    5.5 本章小结第85-86页
6 结论与展望第86-88页
    6.1 研究结论第86-87页
    6.2 研究局限第87页
    6.3 后续研究展望第87-88页
致谢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96页
附录第96-97页
    附录A:Vensim的操作界面图第96页
    附录B:变量设置图第96-97页
    附录C:数据输入图第97页
    附录D:数据拟合图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大环境污染型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生成路径与防范研究
下一篇:基于磷酸铵镁沉淀的电化学强化脱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