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伦理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论: 叙事伦理研究现状及反思 | 第11-19页 |
第一章 叙事学的伦理转向 | 第19-35页 |
第一节 修辞·伦理·叙事 | 第19-26页 |
一、修辞的复兴 | 第19-21页 |
二、伦理学的启示 | 第21-23页 |
三、叙事伦理研究的诞生 | 第23-26页 |
第二节 从韦恩·布斯到詹姆斯·费伦 | 第26-35页 |
一、奠定修辞性叙事理论的伦理基调 | 第26-28页 |
二、作者、文本、读者地位的失重 | 第28-30页 |
三、“作为修辞的叙事” | 第30-32页 |
四、“修辞叙事伦理” | 第32-35页 |
第二章 叙事主体与伦理引导 | 第35-47页 |
第一节 解构“真实作者” | 第35-4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35-36页 |
二、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的伦理关系是否可能 | 第36-38页 |
三、叙事伦理研究中的作者问题 | 第38-40页 |
第二节 叙事可靠性的伦理取向 | 第40-47页 |
一、可靠叙事与伦理规范 | 第40-41页 |
二、“不可靠叙事”及其类型学 | 第41-43页 |
三、“不可靠”的伦理正确性 | 第43-47页 |
第三章 叙事文本与伦理表现 | 第47-76页 |
第一节 情节结构 | 第47-54页 |
一、经典叙事学的“情节结构”理论 | 第47-49页 |
二、保罗·利科的情节观 | 第49-51页 |
三、情节与重复 | 第51-54页 |
第二节 视角与人称 | 第54-60页 |
一、同故事叙事 | 第54-56页 |
二、异故事叙事 | 第56-58页 |
三、第二人称叙事 | 第58-60页 |
第三节 叙事空间 | 第60-67页 |
一、空间理论简评 | 第60-62页 |
二、空间的呈现及其与人物的伦理位置 | 第62-64页 |
三、空间意象 | 第64-66页 |
四、空间转换的伦理维度 | 第66-67页 |
第四节 叙事速度 | 第67-76页 |
一、叙事伦理视野下的叙事速度 | 第67-69页 |
二、匀速叙事的伦理效应 | 第69-70页 |
三、并不冷漠的快叙 | 第70-73页 |
四、慢叙·回忆·幽默 | 第73-76页 |
第四章 叙事接受与伦理交流 | 第76-92页 |
第一节 现代阅读理论述评 | 第76-83页 |
一、萨特、弗莱:反抗的开始 | 第76-78页 |
二、姚斯、伊瑟尔:读者中心主义 | 第78-79页 |
三、卡勒、艾柯:“理想读者” | 第79-81页 |
四、叙事学的阅读理论 | 第81-83页 |
第二节 从叙事接受角度看叙事伦理 | 第83-92页 |
一、故事/话语或叙事/叙述二分法的不足 | 第83-84页 |
二、叙事的力量之一:叙事与价值生成 | 第84-86页 |
三、叙事的力量之二:叙事与伦理学习 | 第86-87页 |
四、叙事的力量之三:叙事的人类学意义 | 第87-89页 |
五、境遇伦理学的启示 | 第89-92页 |
第五章 叙事伦理批评 | 第92-103页 |
第一节 叙事伦理批评的特征 | 第92-95页 |
一、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叙事伦理批评 | 第92-93页 |
二、作者、读者、批评的责任 | 第93-95页 |
第二节 叙事伦理批评的标准 | 第95-103页 |
一、专断或多元:兼与詹姆斯·费伦商榷 | 第96-99页 |
二、古典与现代之争:兼与李建军商榷 | 第99-103页 |
结语: 作为叙事的叙事伦理研究 | 第103-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2页 |
后记 | 第112-113页 |
附: 本人在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第113页 |